我们最大的幻觉就是,相信自己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人。
——瑞士哲学家亨利•弗里德里克•阿米尔
不做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近一次心理学的分享活动结束后,有一位女性听众邀请我共进午餐,希望和我聊聊她工作中遇到的困扰。她推荐了西湖边绿杨路上一家中西合璧的特色餐厅。聊天中得知她目前在杭州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做翻译。也许是因为马上就要步入30岁了,她最近莫名地生出一股恐慌感,开始想要收获更多的工作经验,好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可上司对她的主要期望,却是做好她现在的翻译就好,她想知道,到底要怎样和上司沟通,才好让彼此都开心?
我们是边吃午餐边聊的,所以不算正式的心理咨询。但在聊天中我应用了倾听、提问以及共情等基本的心理咨询技能去一点点了解真实的她。正如美国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所说:“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
聊着聊着,我就发现她的冰山其实不是她的工作,而是她的女性身份认同:她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所以才会困惑。开朗外向的她这些年一直通过追逐外在的目标来逃避和自己相处。但随着30岁生日的临近,一向表现得“积极自信”的她开始感觉到隐隐的不安。
谈话刚开始的时候,她强调说她“很爱很爱自己”,但话里行间她又不自觉多处流露出对自己的评判和否定。当我温和地指出这一点时,她才意识到原来她对自己来说,一直就是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好在她很有悟性,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自己就知道怎么办了,她说要好好培养和自己内心对话的新习惯,努力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她是幸运的,在最好的年纪猛然醒悟,意识到应该暂停以往冲冲冲的惯性,慢下来,好好了解自己。
为什么了解自己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能否生活得幸福与快乐,往往取决于我们与自己的关系,然而我们能否与自己建立一种美好的关系,又取决于我们小时候被对待的方式,如果小时候经常受到评判,我们也会习惯性地评判自己。假如我们小时候收到的讯息是:“我不重要”“我不被爱”或“我永远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等,就会被我们无意识的信奉并投射在成年后的生活及关系中,进而演化成为现实。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沿袭了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模式,不停地向自己施压、批评、否定、打击…… 然而,我们也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在那里你可以感受自己,允许生命如其所是;允许自己脆弱,让情绪流动;允许自己犯错,从中吸取教训;在那里,你理解并尊重、接纳自己;在那里,你逐步与自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然后,你才能与这个世界和他人建立美好的关系。
一个爱自己的人,才会有能力爱家人、朋友、国家乃至全世界。了解自己并不比了解宇宙更容易,它贯穿一个人修行和觉悟的全过程。也许从当下出发,我们可以试着培养一些了解自己、亲近自己的好习惯:
1.停止内心里不停批判的声音
2.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3.接受他人和生活的不完美
4.当实在不能接受某种东西时,也理解并且接受这种“不接受”
5.每天有意识地花几分钟和自己对话谈心……
“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慢下来吧,不再做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