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朋友打电话,她说了很长时间,我一直在这边安静的听,突然她说,你怎么不说话啊,我答:我在听你说啊。她有点恼火:可是你对这件事就没有看法吗?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出现这样的问题,上回聊天也是这样终止的。我的确有错,因为我不愿意动脑思考该怎样应付她喜欢而我不喜欢的这类话题。她觉得,就算是你对讨论这件事情很反感,也该表达出来你的观点,你这样不予置否的态度很自私。她说,那我们聊聊你感兴趣的话题吧。我还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现在我想了一下,觉得有必要对她感兴趣的这个话题做个梳理,说说我的想法。
1
佛学,我深知这门学问的博大精深,觉得自己没什么发言权,只能是发表一点漏洞百出的感想。
接触到的第一本佛经是六祖慧能的《坛经》,高中时从我爸书架上偷来的,原因是它装帧精美,木质的封面,打开能闻到一股檀香。说实话,作为一个贪图新鲜感的好奇宝宝,我的耐心只支撑我读到了第二部,照抄了几句话,这本书就算放下了;
后来穿插着看了几本南怀瑾先生的书,因为比起枯燥的佛经,这些更易懂;
心烦的时候听听印能法师的心经大悲咒;
睡不着会念几句准提咒;
因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的一堂课,吃了半年素。
这就是我对佛学狭窄的视野的形成过程。
如果说以下的感想有什么不得当的地方,那一定是因为我书读得太少,思想过于局限了。
2
我喜欢佛学里倡导的大爱,那种对天下苍生的爱。以及因为这种爱,对所有自身以外事物的谅解。我深深感动于地藏菩萨那句:“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我觉得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源于对他人或者对自己的不愿和解的态度,而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别去较劲。我见过有很多人经常会用佛教的思想去揣测别人的想法,得出别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的结论。然而,佛教思想最好还是用来要求自己,不是苛求他人。就算别人做得再不对,那地藏菩萨能对做尽恶事的人发下此愿,有什么恶,是不能在心里跟自己和解的呢。
有人说:听之任之是对自己情绪不负责任的态度。我则认为,遇到事情过分研究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真的没有必要,所以我劝慰别人的时候就只有一句话:忘了就好,忘了就好。
3
也是因为这份大爱,为了不杀生而吃素,后来觉得这是一个悖论。喷在粮食上的杀虫剂杀死了多少小生命,这粮食还要不要吃;为了让一只蚊子活命甘愿被咬?屋里的蟑螂也要放生吗?熟食店里的肉本身就已经不再是生命,不吃也不能增加一条生命。
一些德行很高的僧人和尚为此过午不食,甚至尽量减少进食。我很敬仰,但未能望其项背。所以放弃了吃素,但求心存善念。
而如果你真的懂佛教,也该知道,不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拜拜佛、吃吃斋就能保证万事大吉的。佛教讲因果,受过的苦,和即将到来的一切都事出有因。所以真正管用的,是去当一个正直的人,做问心无愧的事。
这是无论你走到哪里,信仰的是什么教,都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对简单的事情不屑一顾,对高深难懂的又万分景仰。如果学佛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道德感十足,不如脚踏实地搞好分内之事。
4
佛学的经典让我在思想上受益匪浅,非只言片语可以道尽,但在大学毕业以后,我渐渐对这些不再那么着迷。
大学的时候,在佛学的沉浸下,我想在毕业后去山区支教,刚好我是师范院校毕业。但我清醒过来以后想,我甚至都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啊,就算我去贫困山区,问题也是人家学校选择我,而不是我来选择学校。就算学校选择了我,当面对一双双单纯的眼睛时,我是不是有足够的教学能力对得起这些孩子。再退一步,就算我的能力真的问心无愧,我挣来的微薄的工资是不是够自己的花销,现在年轻不怕,但是以后我的父母老了谁来养。总不能连自己的花销、自己的父母都顾不上,你就去孤注一掷的谈所谓的施舍与道德。
5
佛经只可供静养,却不可以让我声嘶力竭的歌唱;只可供修心,却不可以给我梦寐以求的绚烂生活。那句众所周知的台词说得好: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在没有承担过这个社会赋予我的责任之前,我还没有资格去谈这生活如梦幻泡影如露电,就算到底所得唯一苦味,我也要尝过了这苦,才知道放下。
就连弘一法师李叔同,年轻时也是飞扬跋扈,文采激昂,直到声名显赫该享受荣华富贵、子孙满堂时,才穿上僧衣,超然尘外。
这世界,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但也要先买得起一柜子香奈儿才能说,我不喜欢浮华。选择去过贫寒的生活和被迫去过贫寒的生活不一样。总得握着选择权,才能说,比起浮华的生活,我更喜欢淡泊名利现世安稳的小日子。
所以我想,比佛学更适合我的,还是年轻奔腾的热血和一颗不甘于现状的躁动的心。
写了这样一篇对佛学的妄论,实在有点自惭形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