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有感

读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有感

作者: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19汉本二班 | 来源:发表于2020-12-08 10:06 被阅读0次

    19汉本2 向克平 18386738721

    近代作为正式的科学术语还是从“外来语”开始的。“外来语”一词是20世纪初从日语借入的(1902)。在日语中,“外来语”指用片假名音译的词,基本上是来自西方语言,“借字”是英语的loan words的真正对应的形式。“借字”最早出现在1905年K.Hemeling所编的一部英汉(官话)词典中。

    “借字”系来自日语,见于1914年胡以鲁的著作,内涵为“借音”、借外国“字形”和借外国人用“国字”所造之形式,即主要指日语汉字词。“借字”最早要追溯到唐朝,“译语”是唐代首先开始使用的,指经过翻译的语词。唐·贾岛《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渐通青冢乡山尽,欲达皇情译语初。外来词,实际上也有两部分,一是已经形之于文字的,一是停留在口头,尚未以文字梵固定。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凝聚着历史,凝聚着文化。五千年来,以至远古以来,围绕中原大地展开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冲宫突从未中断过。十二岁名从何而来。在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摄提”、“单阏”这样的岁名。“摄提”或作“摄提格”。岁星(木星,俗称太岁)走在寅宫时该年即为“摄提”,通常则称寅年。这样的岁名是成系列的,共有十二个。与此相当,传统又有十二辰,就是十二地支命名的年。寅年就是十二辰之一。很巧,西方也有十二宫,首创于巴比伦。据郭沫若考证,它们与十二岁相对当的名称之间有着某种相似关系。请看:

    “寅”为“摄提(格)”,相当于“少女”宫,巴比伦语为supa,梵文为 svatI

    “卯”为“单阏(音e或yan)/蝉焉/擅安”,相当于“狮子”宫,巴比伦语为arru

    “辰”为“执徐”,相当于“巨蟹”宫,巴比伦语为 kaksidi或 kakzizi,疑即略去kak之音

    “”为“大荒落”,相当于“双子”宫,亚加德语为 tamu rabuti

    “午”为“敦牂”,相当于“金牛”宫,巴比伦语为gu-an-na疑有意译因素。

    “未”为“协恰”,相当于“白羊”宫,巴比伦语为ekue。

    “申”为“涒滩/涒汉/芮汉”,相当于“双鱼”宫,巴比伦语 nunu  /复数nune。

    据郭沫若考证,认为就是匈奴的“径路”(突厥语gengral/ kyngrak)。近人考证认为可能来自吐火罗kare。春秋时孔子提到的“麒麟”,可能就是非洲的长颈鹿,现代索马里东部方言称为giri,其音通过阴阳对转与麒麟相当,当时可能由非洲通过中亚在传闻中间接输入,因此如同神物。这一时期政治性交往的特点是顺其自然,缺乏主动的开拓。秦代很短,但却给域外留下影响至今的语词。现在为国指称中国的China,有可能就是那时根据“秦”字的音传去的。其最早的形式可能就是接近Cin的形式,以后梵文中所 Cin可能同义为“文物、思维、智巧”的原有词cina混同,而改作Cina 。至于英语的 China则是更晚时从梵文而来。可见秦代是汉族社会对外交往的一个关键时代,由于秦对外的主动行为,才引起世界的重视,也才有汉代划时代的开拓和对外交往。两次文武各异的接触给汉语留下首次有时代记录的外来语词。

    鸦片战争(1840)前后在政治上是中国又一个时代的开始。在语言上,则清代中期就已经步入过渡到近现代汉语的阶段。在此时期,清朝封建帝国开始走向灭亡,新的爱国阶层和新兴的阶级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整个中国在外力的推动下从被动逐渐变为主动,艰难地朝向现代社会走去。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翻译是新事物外来后的继续行为,又是新事物扎实进入的必要先导。在经历了传教士翻译的近古时期后,独立的翻译活动便在清末开始急速增长。由于有先后官办的翻译机构的组织和支持,有各种外语学堂和出国留学的人才培养,因此对科技著作的翻译也达到了相应的高峰。其中由魏源一手组织,继承林则徐的成果的《海国图志》60卷。北京当时设立了同文馆,专司翻译,其中丁韪良( William Al xander Parsons Martin)贡献最大。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设有翻译馆,其中有许多外国和中国的学人,编译最多最突出的是英国人傅兰雅( John Fryer),他不但于1875年创办中国第一份科普刊物《格物汇编》(18761892)还独力或合作编译了《地志须知》、《地学须知》、《电学须知》《声学须知》、《热学须知》、《植物须知》、《化学鉴原》和《数学理》等十余部作品。

    我们惊叹外来词带来民族文化的崛起和飞跃,我们相信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只有在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中,才能够突飞猛进,我们也同样将相信,"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坚强自信和历史价值的最佳体现。有道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为身在最高层”。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去除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还必须坚持以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精华为主,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为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es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