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谈道:“古今之成大事
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
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
三境也。”
我们可以把第一种境界归结为迷茫,寻找生命价值、追求事业的
迷茫;把第二种境界归结为执着,找到了某种值得投入生命的事业或
者价值,愿意为此贡献余生;把第三种境界归结为开悟,在苦苦探
索、执着无救之后的突然领悟,原来一切都这么简单,答案就在身
边。就像牛顿在苦恼之余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一下,就像王阳明
在竹子前面“格物致知”几度春秋之后突然领悟到了心乃一切之本。古
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老僧30年前未参禅
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
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
水。”
我们人生之初,思维狭隘,见识短浅,所以很容易看到什么就是
什么,表面上好就是好,不懂得背后蕴藏的道理,看到哭就是哭,不
知道哭背后的情感;在我们人生发展的道路上,常常会处处碰壁,事
事灰心,最后对人对事产生无尽怀疑,觉得每个人都不再那么纯真,
人人都暗藏玄机,包藏祸心,因此就很容易见人不是人,见鬼不是
鬼;到了第三重境界,发现一切人皆有良知,一切事皆有因缘,看透
了其实很简单,所以就有了看山还是山的明澈。“人本是人,不必刻
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做人与处世的正
道。
上面的两个故事都充满了禅意,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体
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