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聊聊南沙的菜园子,回南沙吃菜难的那些事 - 草稿

聊聊南沙的菜园子,回南沙吃菜难的那些事 - 草稿

作者: 肥猫_0a3e | 来源:发表于2017-09-18 18:03 被阅读0次

    祖国的南沙,太平洋吹来焦热的风,高脚屋旁的太阳花开得正艳,又到了岛礁菜园收获的季节。自给自足的蔬菜和瓜果是南沙守备部队食材的重要来源,然而在若干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看不到绿色的不毛之地……午餐肉罐头的气味伴着珍贵蔬菜的甘甜,这就是老南沙的味觉密码。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爱国、奉献、艰苦、团结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不管是哪个年代,使命总在催促军人迈步向前。他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祖国的南沙,高温、高湿、高盐,缺少淡水,缺少新鲜蔬菜,然而即使是这样远离大陆的边陲岛礁,也有忠诚的水兵坚强守卫。早年的守礁生活相当艰苦,吃饭是个大问题。现在的南沙餐厅,窗明几净,品种丰富 。食物承载着人们最深厚的依赖情感,驻守岛礁的官兵,是否会在一天劳累后,因尝到家乡的美味而身心舒畅2002年4月,在上级首长的关怀下,南沙守备部队建成了配套齐全的自助餐厅,2009年又进一步改造完善。两边一字排开数十个特制的长方形不锈钢保温容器,盛有各种口味的8荤8素外加“靓汤”;主食有大米饭、面条、馒头、稀饭;水果有香蕉、苹果、橘子;饮料有王老吉、椰子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从古到今,我们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非凡智慧,无处不在。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南沙岛礁上先后建起了“三防菜地”“四防菜地”,种菜成为官兵守礁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种菜”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吃”的范畴。蔬菜是食物,也是生命,生机勃勃绿油油���蔬菜,是岛礁上最美的点缀。风吹浪打,南沙最早的每一抔土都是水兵们利用休假一点一点从老家带上来的,来之不易。他们建成一片小小的菜地,按泥土来源以各个省份直辖市等划分区域,难以抑制的乡愁,在这方寸天地之间有了寄托。如今的南沙,修建了自己的大棚,里面有和陆地上一样的苗笋果蔬,不仅能实现自给自足,还有富余的瓜菜腌制咸菜。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雨水回收技术和滴灌、喷雾等现代农业科技,让这里的蔬菜四季常绿。在这个不到三亩地的生态农场里,种有30多种蔬菜瓜果。河南的荆芥、四川的辣椒、山东的大葱,小小的菜园囊括了祖国各地的时令蔬菜。农场一个多月就能出一茬菜,旺季时每天可收获200多斤。一年四季,官兵的餐桌上有了更多的色彩和选择,这是大自然对辛勤劳动者最好的馈赠。当年,他们这样做菜 。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南沙的炊事员想尽一切办法丰富官兵的伙食,用有限的食材烹调出美味佳肴。有一年,某个岛礁收获了一根大黄瓜,大家谁都舍不得吃,最后切片做成了汤。南沙各个岛礁都有“招牌美食”,而最流行的,却是一道清炒地瓜叶。原来官兵们尝试种过许多菜,发现唯独种上地瓜后,长出来的叶子易活、爱长,最经得起南沙气候无常的考验。最困难的时候,炊事员在礁堡边上,随便扯把地瓜叶子炒个菜就能应急。南沙另一道“传统”的食材是黄豆及衍生出的各种豆制品。当年,为了丰富礁上的“菜篮子”,刚任炊事班长不久的黄胜发回家探亲,家人都没陪两天,就去豆腐店打工学艺,一个月后满载而归。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南沙的炊事员在食品制作中做到精做、细切,去根短,去皮薄。极致刀功如同高深武术���只有手上功夫练到纯熟无比,运刀才能随心所欲,游刃有余。现在南沙保障补给比较充足,换防前后食材品种也相对丰富,特别是补给时间缩短后,餐桌上的变化格外明显,逢年过节炊事班还会想方设法变出点花样,尽力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做几道家乡菜。从原来一天三顿罐头,到现在一天天丰富起来的餐桌,在南沙,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在军队也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好的炊事班顶得上半个指导员。几十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南沙官兵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无论身处什么地方,在他们的脑海中,只有这种味道熟悉而顽固。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故乡,一头则永远牵绊着魂牵梦萦的南沙。这是巨变的南沙。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聊南沙的菜园子,回南沙吃菜难的那些事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ib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