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今天要说说“夫妻关系”这个话题很大,我不敢讲,担心我仅有的认知会以偏概全。
就让这篇文章作为一个参考,试试看,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使得我们可以感觉好起来。
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21号晚上家长工作坊结束后去公交站台等公交,发现了一对夫妻在站台旁吵架。
在我路过的时候,纸袋倒落在他们之间,没有听到那个男人的声音,进入耳朵声音,比较大的是那个女人的声音:“你怎样?还想在大街上打我吗?”、“我以前什么都好好的......”、“谁对我都特好,就是你,你怎么这样对我?”、“我就‘B叨叨’.....”、没有特别关注他们,匆匆身边经过,站到站台前等公交,只听见站台背后的他们继续僵持着,那个女人重复着一些听到过的话,不久,一个很大的响动,刚才倒落在地上的哪些纸袋似乎被重重地踢了一脚。
随后,安静弥漫开,包裹了整个公交站台。我等的那趟车还没到,心里略有点焦急,这时,却注意到刚才事件男主角的背影,他站在站台旁的垃圾桶旁,右手拿着抽成半截的烟,不断地往嘴里送去,看到他那个瞬间的背影,却感受到他那一刻的感受:手足无措、无奈、生气、深深地忧伤、甚至还有一个强烈的情感:就是对那个女人的“爱”。
我很奇怪怎么能感受到这么清晰和强烈。
开始思索......
仿佛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谁”?
在脑海里开始搜寻过去的经历,原来,这个感知的觉察原型来自于孩子的爸爸。
慢慢地......
回想起来“恋爱”的单纯甜蜜。
回想起来“婚后”,我们以一个独立的家庭开始面对生活中的“柴米酱醋茶”,与不同人物的关系相处,工作事业上的起起伏伏。
回想起来“有了孩子”,在我们身上多了一份更艰巨的责任。
我们开始在没有完全具备“多面手”的超能力之前,迎接着扑面而来的各种挑战。
我们开始互相埋怨、推卸责任、算计收支、争夺权力......。
我们开始互相伤害......,忘记了“恋爱时候”的“简单甜蜜”、“你就是我的唯一”......。
我们开始各自找出口,吵架、重伤、离婚.....
我们开始忽略任何人的感受,将自己安放在受虐者,受害者的位置......
选择这样做之后,我发现并没有给我们关系带来任何好处,包括自己的状态越来越糟糕,甚至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就在名悬于“怨妇”的那一刻,遇到了正面管教公益体验课。
那是第一次亲身体验到个体心理学带给我深刻且震撼的感受,在这之后努力去参加家长课,像是得了一个灵药宝箱般去践行理念和工具。
随着践行的熟练和深入,越来越能够感知到淏爸想要的是什么?他背后的信念是什么?
感知到他是那么那么地“爱”我,却是用他的方式,用我认为不合理的方式深深地“爱”着我。
在过去,忽略掉淏爸以他的方式表达的那个“爱”,却是盯着他的外在行为,从来不曾想过,这个行为背后站着一个需要“尊重和接纳”的男人、一个需要“归属感与价值感”的丈夫、一个需要“存在感”的爸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