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之2023年精读作家(4)彼得德鲁克《旁观者》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之2023年精读作家(4)彼得德鲁克《旁观者》

作者: Chosing_春幸 | 来源:发表于2023-02-05 00:19 被阅读0次
    《旁观者》

    大家好!今天学习彼得德鲁克的第九本作品《旁观者》,本书虽不是德鲁克重要的著作,却是德鲁克个人喜爱的一本。德鲁克希望借此书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

    在德鲁克的著作中,没有一本反刍的时间像本书这么长-20年来,这些人物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行、住、坐、卧,无所不在;也没有一本书这么快就问世了-从他坐在打字机前写下一个字,到完成全书,不到一年的光景。

    各路人等,各种职业,各种背景,各种命运,各种性格,只有这些“社会图像”中的人物才能反映出社会的面貌,而社会终究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和他们的故事组合而成的。

    本书足以证明德鲁克是很有实力的随笔写手。

    2、核心思想:

    ①亚特兰蒂斯古神话

    瑞典版的亚特兰蒂斯古神话——一座沉没大陆的故事:有个水手在船触礁之后,发现自己身在海底的一座沉没之城。骄傲、自大和贪婪是这座城没入大海的原因,而里面的居民所受的惩罚就是永世不得安息。每到星期天,钟声响起,大家都到奢华的教堂做礼拜,为的就是希望一星期的其他六天都可以把“上帝”抛在脑后、互相欺诈,以不存在的货品做交易。这些人穿着华丽的古装,互相争奇斗艳。

    其实,这已是座死城,而那些人也没有生命了。这从阳世而来的水手,目睹了一切,顿时目瞪口呆,但他也知道要小心不被发现,不然也会跟他们一样,变成行尸走肉,永远见不到陆地和阳光,不能享受爱情、生命与死亡。

    “战前”是无法定义的,似乎没有任何人、事、物可以触及,就连马铃薯的产量也无法和战前相比拟。唯一的例外就是,赫姆和吉妮亚。他们所成就的,如吉妮亚的沙龙,好像是天真的虚幻小说。

    在穷苦犹太人住的波兰小镇,亦即赫姆和吉妮亚成长的地方,一定有人向往那“西方之都”——想象那自由开放的时代和文化陶冶的都市,如维也纳、柏林或巴黎所代表的“人间天堂”。这样的“战前”,没有残酷的经济现实。事实上,在吉妮亚的沙龙中,未曾出现过任何一个商人。

    在“战前”的天堂里,犹太人和非犹太的异教徒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正如吉妮亚沙龙里那些客人的表现。在“战前”,没有畸形足,没有皮肤松弛下垂、又矮又胖的女人,只有吉妮亚沙龙明星那过人的才貌散发的光芒,如安妮特、毛奇伯爵以及多乐丝·汤普森等。

    ②老师是可以改变孩子的未来

    由于埃尔莎和苏菲小姐的关系,我才明白真正的教学绝不同于填鸭式地要学生把拉丁文法、希腊戏剧或世界历史生吞活剥下去。我觉得那些科目其实还蛮有趣的,这点连我自己都大感意外。

    事实上,我发现每个学科都有它的趣味。在大学任教时,我教过许许多多的学科,涵盖人文和社会科学各方面,从神学到哲学,包括文学和历史,以及政府、企业管理、经济学和统计学等。

    在我的记忆中,如果没有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这两位老师,我这一辈子大概都不想教书。或许,我不会在意让他人厌烦,正如一意孤行、没考虑到读者反应的职业作家。而我曾犹豫再三的是——是否连自己都觉得无趣?正如我中学时期碰到的老师。

    从很早开始我就感知到,我从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那儿学到的,要比我没学会的那些更重要,这些东西在我心中的地位也是中学老师教导的一切所不能比的。苏菲小姐是没能让我工于工艺,正如最伟大的音乐家无法使不辨五音者成为乐师。但是因为她的教导,使我一生都懂得欣赏工艺,看到干净利落的作品不禁为之欣喜,并尊重这样的技艺。

    至今,我仍记得苏菲小姐把她的手放在我手上,引导我感觉那顺着纹路刨平而且用砂纸磨光的木材。埃尔莎小姐教给我的是工作纪律与组织能力,有好几年我都“滥用”这种技巧。进了中学后,一学年中有八九个月我几乎都不念书,只花心思在自己有兴趣的东西上。

    ③影响基辛格最深的一个人

    基辛格传记中的早年生涯就记载着这么一段故事:年轻的基辛格以德国难民的身份抵美,之后入伍,成为二等兵。在基本训练中,有一次是以欧战为题的讲演,主讲者是个一等兵,和他一样来自德国——就是克雷默。年轻的基辛格在那次讲演中提出的问题留给克雷默很深的印象,因此克雷默就请这个年轻人前来一谈。从那时起,基辛格就一直受到克雷默的提拔。战争结束后,出身贫寒的基辛格想借由退伍军人法案到纽约市立学院就读。

    但克雷默有意见,他用普鲁士军官特有的慵懒语调说道:“绅士是不进市立学院的,他们都去哈佛。”因此,他安排基辛格去哈佛就读。因为克雷默的缘故,哈佛政治学方面最好的教授都视基辛格为爱徒。在这段时间,克雷默一直是基辛格的友人、精神导师以及顾问,直到基辛格在哈佛取得第一份教职。

    那天晚上,克雷默邀我到他家共进晚餐。他在结束五角大楼的会议后,到我下榻的饭店来接我。他开着白色奔驰,车上插着一面十三州的旗帜(当年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特灵顿一役陷入苦战时,就是打着这面旗子),还是戴着单眼镜,穿着剪裁优美的马裤和光可鉴人的马靴。

    那天晚上,是我在他家待过唯一的一次。几年后,基辛格成为国务卿。然后,我猜克雷默可能改变心意,认为造就外交大臣要比制定政策来得重要——基辛格正是克雷默造就出来的,克雷默发掘、训练了他;事实上,克雷默正是他的再造恩人。

    我读的历史越多,就越相信:天才型的外交大臣对国家是场灾难。法国尚未从黎塞留造成的伤害复原呢。即使是戴高乐,还是和黎塞留一样梦想着使法国成为欧洲霸权,而非试着融入一个大和谐的欧洲——尽管戴高乐比黎塞留晚了300年之久,仍拒绝依资源和需要来调整法国的外交政策。

    此外,奥地利因梅特涅的成功而亡,德国正因俾斯麦的登峰造极而灭。正如迪斯累里预言的,天才型外交大臣的后继者常是个“庸碌之辈”,或是个高级官僚,而且之后这人不是放弃,就是更糟——只会虚张声势。

    在天才外交大臣的灿烂辉煌之后,所剩的就是外在世界长久的疑虑。至于那古老的法则:外交不可狡黠,要简单而诚实。黎塞留、梅特涅和俾斯麦之流无不嗤之以鼻。他们就是狡黠之人,因此诡诈而不实。

    3、春幸启发:

    旁观者没有个人历史可言。他们虽也在舞台上,却毫无戏份,甚至连观众都不是。

    一出戏和其中的演员命运究竟如何,就要看观众了,然而旁观者的反应只能留给自己,对他人完全没有作用。但站在舞台侧面观看的旁观者,犹如在剧院中坐镇的消防队员,能见人所不能见者,注意到演员或观众看不到的地方。毕竟,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并反复思考——他的思索,不是像镜子般的反射,而是一种三棱镜似的折射。

    我个人的经验、生活和作品只能算是伴奏,而不是主题。然而,这本书极具主观色彩,正如一流的摄影作品想要表达的那样。很久以来,我一直很想把一些人物或事件记录下来,思考,再三地思索和省思,并将它们融入我个人的经验模式及对外在世界片断的印象与内心世界之中。

    多年以来,我也在做一个自我练习,遇事的时候尽可能地站在自己之外看自己,通过反思和总结让自己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如果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就有待未来。做自己人生的旁观者,我会通过写作、对话的方式来呈现,最终的结果就是多活一次,让自己更加通透。

    旁观者注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所以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告诫。我已牢牢记住伯伯的话,但有时还是不免掉以轻心,写作本书时亦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管中窥豹读书计划之2023年精读作家(4)彼得德鲁克《旁观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ja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