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敲下键盘的那一刻前,我在电脑屏幕前踌躇了很久,也许时间只有那么三五分钟,但精神上感觉像穿梭了几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夸张了·/·/)。其实我也许只是单纯的无聊、想要抒发自己近几天来一直持续不断的输入知识却无法有效输出的苦闷心情罢了。
总而言之,在开始写之前,我总想写些正经的,但迫于才学浅薄,文笔拙劣而不得不另寻他路,但内心其实早已明白,自己放弃的真正原因不过是不自信罢了。“愈是想写些不一样的,俞是怕前人早已论述齐全,没有丝毫自己的立足之地。”我常常这么想。
“与其写那些华而不实的正经文章,倒不如写一些富有个人性的思想随笔来的轻巧。”
于是乎,我开始了我的第一篇思想随笔。
前言
今天下午照例看完了一集《西方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网课。
一如既往的震撼。 可别觉得我夸张了,作为社会学本科生,我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很多都来源于课本等固定渠道,以网课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来教授的内容更能给我书本知识所不具备的感官冲击力(emm虽然教授教授的内容也大多来源于课本)。不过近两集所讲述的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尤其让我愉悦与兴奋,这源于教授对马克思的态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我们自从上了高中政治课后就被教育、或是被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与真理性,在考试或日常问答时表露出丝毫的怀疑或否定都会被老师们严厉地教训一顿(唉)。直到上了大学,成为了大学生的我们具有了知识的自主选择权后才忽然意识到,以往在高中时期所树立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突然显得摇摇欲坠了(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如今的我正好处在这个阶段。回到刚才的问题,我的情绪被教授对马克思的理性批判态度所调动(这在高中,甚至在中国大学都可能是难以见到的)。
教授说,马克思实际上到死也未真正明白“生产关系”的真正含义。当然对他的这句话我也保留疑问,毕竟自己还未曾亲身阅读过马克思的大部分著作(目前只看了《共产党宣言》)。同时,他还表示马克思最初选择“工人阶级”作为革命的阶级实际上是一种可笑的做法,因为实际上工人阶级对马克思所信仰的理想社会丝毫不关心。事实上,在经过巴黎公社与第一共产国际的失败后(关于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马克思和他吵了一架,但实际上巴枯宁认为社会改革应当自下而上,绝非以政党形式的绝对权力压制。此处我还特地查阅了百度百科,内容完全是以批判的口吻写出来的),马克思也感觉到了工人阶级的不可靠,并在这种惶恐与无奈中离世。关于马克思的两个阶段的思想经历,教授也做了非常生动而详细的描述。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内容,教授再次为我们温习了一遍曾经讲过的黑格尔之“绝对精神”的主客体异化与辩证法的实质内容。
我曾经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良好的讲师应当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地评价任何历史人物“,虽然一度相信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我并不认为教授富有感情色彩的授课方式有什么不妥之处。这位教授所表达的情感是易于我们接受的,尤其是教授所举的一系列诙谐生动的玩笑,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以生动而绝非冷冰冰的口吻向学生讲述能给予学生极大的热情,这源于学生并不将历史伟人局限于过去存在的毫无生气的角色,而是借助教授的类似与好友对话般的授课方式来了解认识一个生动,真实,且平易近人的伟人形象。似乎以这种方式我们对伟人的了解才得以更全面且细致。
其实说了这么多,感觉又不能算单纯的随笔了。但开篇总是有难度的,我想自己以后会试着精简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感谢您的观看。
待续
2018·8·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