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敲响历史的警钟

敲响历史的警钟

作者: 水中碧 | 来源:发表于2021-04-15 21:50 被阅读0次

          《一个王朝的背影》是当代文学作家余秋雨的一篇发人深思的散文代表作。

            文中作者以一颗热爱人民的心,敏锐的头脑,描写了清朝如何强盛到衰败的过程,提出了对汉民族正统论的怀疑,表现出对朝代民族的历史纵向考察,是对以往散文格局的突破,形成一种独创性的大气度散文。对于汉民族的正统论,作者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其他民族一样,汉族也有大量的污浊、昏聩和丑恶,它的统治者常常一再地把整个中国历史推入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有可能作出超越汉族正统论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又未必是倒退。”并用对比的手法,论证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康熙虽然是满族人,却比苟延残喘而仍然荒淫无度的明未也是汉族的君王更强,更能“修德安民”,因而受后人的爱戴。康熙深懂“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这话使作者简直是找到了一个远年知音。

            避暑山庄是康熙的“长城”,一方面他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进行大规模的“围猎”起一个威慑作用,另一主面设立热河行宫和寺庙群,与北方边强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这“软、硬”两手既保卫自己的统治,又不会兴工劳役,有害百姓,这比建筑蜿蜒曲折千里长城的秦始皇显然高明得多,可见作者热情歌颂康熙的仁政。康熙不仅文武双全,由于强健,他有足够的精力处理西藏事务、蒙古事务,解决冶理黄河、淮河和疏通漕运等大问题,功泽后世,比起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完全不理国事而且被推断他抽了二十多年的鸦片烟简直是天差地别,前者令人祟敬,后者令人作呕。由此,作者发出心声:“不能把中华历史的正义,光亮希望,全部押在汉族一边”,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感。作为一个统治者,就应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才能国富民安,如果他只贪图个人的荣华富贵,安逸生活,那么他的末日指日可待,无论他是汉朝人,深受“正统论”人的拥戴,他的王朝被推翻也是历史前进的必然。

            作者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写避暑山庄从“吉宅”变成邪恶的象征,从而反映了清朝由兴盛到衰败的原由。避署山庄是康熙的“长城”也是他在旷野,猎场和各个知识领域挥洒的所在地。康熙在这里认真学习了汉文化以及西学,他祟儒重道形成朝延人才济济,这对他“康熙盛世”奠定了基础,因而作者称避暑山庄是当时中国历史命运的一所“吉宅”,到了雍正,乾隆时,全国的文化良知在这里喑哑,而且乾隆在这里训斥外国帝王的朗声言词使这座园林己羼杂进某种凶兆。嘉庆即位后一生都在面对内忧外患,不明不白地死在避暑山庄,使它空关了几十年,最后又因逃难死在避暑山庄的大门紧紧地关着,成为邪恶的象征。避暑山庄是康熙心目中的清代,它的被冷落意味着清朝的衰亡,而最终拒绝它的是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建立过什么功业的女人慈禧,真是“创业容易守业难”。清朝的兴盛因为有康熙为首的智勇双全,有魄力有作为的统治者,衰亡在没有胆识没有功劳的弱者手中,作者以宏才博学的王国维先生的死发出内心的感叹:“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因为王国维先生祭奠的该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可见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无可奈何在消亡表现出悲怆,苦涩的感叹。

            《一个王朝的背影》以宏伟的格局,谈古论今,抑扬顿挫,形成一种余秋雨独创性大气度的散文代表作。“五四”时期梁实秋为首的散文主要描写日常生活,是小格局的散文;50~60年代杨朔等以热切的眼光反映现实反映现实,但都是外倾向的散文;80年代贾平凹、汪曾祺为代表的散文讲究个性和人性,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美好和丑陋都有所表现,但局限在日常生活的小场景。而到了92、93年,余秋雨的散文出现,借助历史的文化所穿透的历史的文化所穿透的历史结构,令人振撼,而《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作者的代表作,与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又有所不同,秦牧的散文缺乏个性,虽然他能凭借想象,上下几千年,但不敢表现自我。因此,《一个王朝的背影》更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总之,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通过对清朝的兴盛到衰亡的描述,议论,抒情,告诫我们不能挽救历史的错误,但我们能把握现在,应借鉴历史上一个王朝衰败的原因,更好地珍惜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尊师重教,发奋图强,使我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敲响历史的警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pj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