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通勤路上读完了一本薄薄的《概括力》。在这本书的第118页里,作者用案例讲述概括力的重要性。
当然除了读到概括力本身知识点外,我还读到了其它的一点内容。
书里提及关于儿童漫画历史书《猫猫日本史》销售佳绩。这句话其实并没有特别之处。
却让我想到了儿子最近喜欢的儿童版历史书《如果历史是一群猫》和这个有些相似,同样都是儿童版历史书,深得孩子们的喜欢。
儿子班人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读过,读这套书的时候,儿子上厕所都不忘带着,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走到公园时也拿着这套历史书在读。真的是做到沉迷于其中。
作者在书里提到的儿童历史书和我们孩子读的历史书类似,不知道谁模仿谁。
读书有时候就是这样奇妙,读着这本书,会让你联想到另外一本书。就如我过去读《认知天性》时,总爱想到《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一样。
不过这三本书虽然名字都有“认知”,但它们讲的可不一样,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一下这三本书。
有些讲同一个知识点时,看到几本不同样的书籍里在讲到关键点时,其实都差不多,只是提法不同罢了。
比如同样讲阅读方法,《如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把阅读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再来看其它关于讲阅读方法的书,几乎都是在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上下文章,用不同点去讲述,然后结合自己的一些阅读方法写。当然,这不是一概而论,只有极个别的是这样。这个要仔细看才能看得出来。
我没有想到,本来是我自己读一本实用性的书,却读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内容。就如这本书里讲到的“要锻炼洞察力,首先要锻炼观察力”,这个和读书异曲同工之妙。
读书,本就是读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读到了A面,你读到B面,他又读出C面,这就是读书。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这些都在自己的心中。就如读有些人读《百年孤独》时,读出了一个家庭的兴衰,当然这个很多人都读出来,我读的时候,还看了他们一个家庭奇葩恋爱观。所以说,每个人心中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一千个人心里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是一个道理。
这本薄薄的书是利用通勤的路上读完的,这种书很适合通勤路上读,这也是我为什么把这种类型的书放在包里的原因。
这是个人喜好,我觉得大部头的书放包里不方便。也为此,我同时读两本书,一本是家里的大部头,另外就是通勤路上轻便好携带的书。比如刚读完的这本《概括力》。
这本书读完了,接下来还差一篇书评,这本书就算真正画上圆满句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