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性的强调:
1、《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主编: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民间文艺学的建设》:民间文艺,是纯粹地以流动的语言为媒介的文艺,就是所谓“口传的文艺”。
2、《民俗学概论》的《民间口头文学》部分:
民间口头文学:民间口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
艺术特性: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
按文体分三大类:1、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2、韵文的民间诗歌(抒情的和叙事的长诗、各种歌谣)、谚语、谜语;3、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这种表述是否说明,属于民间语言的部分内容,也在民间文学研究之列,叙事性、抒情性的只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部分?
3、《世界民俗学》阿兰·邓迪斯编
《民间文学:一个实用定义》弗朗西斯-李-厄特利
(在《芬克和瓦格纳尔斯民俗、神话和传说标准辞典》上有关于民俗的二十一个定义。)
“民间文学无论在哪儿被发现,与世隔绝的原始社会也好,接近文明边缘的社会也好,都市社会或村落社会也好,上层统治者与下层阶级也好,它都是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学,“口头传承”这个关键词的应用价值是很大的。从方法论来看,如果我们要确定一个能够成立并有意义的民间类型,我们必须考察它在口头过程中具有可靠性的每一个证据,下定义必须像历史学家那样严格,使他的基本准则,编年史和传记,都能经受最彻底的批评。”
补充:威廉-R-巴斯克姆在《民俗学与人类学》:一切民俗都是口头流传下来的,但一切口头流传下来的并不都是民俗。(他所说的“民俗”实际上就是民间文学)
以上三条共同点:
认为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它是口头传承的文化形式。弗朗西斯-李-厄特利更是提出了文献记录的可信性问题,认为在研究民间文学时要注意文本记录对这一口头传承的改动,排除文本记录中带有的记录者的个人干扰。
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于口头的活文化。这一点提示我们,对民间文学的研究要结合“活”文本和“死”文本,仅仅限于书面文献远远不够。
民间文学本身的多重性及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从我国民间文艺学诞生以来,即将民间文学看作一种文学,只是它异于作家文学罢了,对它的考察基本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近几年来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逐渐增多。
《中华民间文学史》从其《导言》看,基本是从文学研究的视角进行,在构建民间文学史的时候重视其类型特征。认为“民间文学主要是一种文学类型,而不全然是一种文学层次或文学内容的命题。”这是对民间文学在文学领域进行研究的重要发展。
在事实上,民间文学本身具有多重性。《民间文学概论》:(P17)和历史学同样,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也都可以从民间文学中摄取必要的资料。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的综合特征。
钟先生在《把我国民间文艺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中明确表述: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跟整个历史、社会的事象(从各种社会制度、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到各种意识形态)或亲或疏地联系着的。它有相对独立的范围和性质,但又和那些历史社会事象及精神产物等拉拉扯扯连结在一起。因而,对它的性质和历史等进行研究的科学,也不能不跟研究那些社会事项和精神产物的各种科学沾亲带故。民间文学的采集和研究,决不能限于它的对象本身。它必须跟那些和它关系比较密切的人文科学结成亲缘。那些人文科学,就是原始文化史(或原始社会史)、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和民族志、民俗学和民俗志、语言学(包括方言学、民间语源学)、民族心理学及历史学等。
钟先生自己在这方面写过一些研究论文,如《论民族志在古典神话研究上的作用》、《从文化史角度看〈老鼠娶亲〉》。(见《钟敬文民俗学论集》等书)
吕微《神话何为》的《总序二》提出了文学走向人类学和人类学走向文学的趋向,这反映出学科综合化的特征。
民间文学本身的多重性决定了对它进行多种视角考察的可行,文学研究和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视角结合,是我们研究民间文学的重要方法,这将推动民间文学的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