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妈妈提问:
幼儿英语启蒙最合适的年龄是多大?最佳方式是什么?
我家孩子现在三岁半,目前幼儿园每天一节外教课,学习英语歌,颜色,高矮胖瘦之类的词汇。但是对于幼儿几岁开始学英语争论比较大,所以我最近也是各种纠结迷惑。幼儿英语启蒙的最合适年龄是多大?幼儿学习英语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外教课之外,如何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语言习得过程并不仅仅是学会说话,也是幼儿思维模式构建的过程。在幼儿通过母语的习得,构建自身逻辑思维和语言习惯的同时,加入英语学习,如何避免思维冲突和习惯混淆?
不得不说,这个妈妈的提问是非常专业且具体的。
关于如何给幼儿做英语启蒙,我想结合盖兆泉在《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里的理论知识来讲解最合适。
英语启蒙最佳的时间是3-5岁,沉浸式的习得法是儿童学习外语的最佳路线——路线最短,最有效,成果最好,过程最轻松无痛。
无意识的输入是习得,有意识的学习叫学得。
对于孩子而言,习得的效果比学得的好;对于成人而言,学得的效果比习得的好。这是因为孩子在语言学习中倾向于吸收隐形知识,隐形学习能力很强。比如孩子虽然没学过语法,但是会从语言使用中自动统计出概率,进而正确地使用语句;比如他们不会分析语法,总是“囫囵吞枣”地把语言整体储存,“整进整出”,这加快了大脑的处理速度。但人到青春期后会逐渐丧失隐形学习能力。因此,成年人在语言学习中更倾向于规则运算,更多地使用显性知识比如构词规则、词语搭配、语法等来学习外语。
严格意义上来说,二语习得发生在目标语环境中,比如一个孩子从中国移民到美国,每天处于英语的自然环境下,他会习得第二种语言。这个自然环境有四个特点:1)真实语境,2)交际需要,3)大量接触,4)交流互动。所以,能否习得的重要条件,就在于能不能模拟这种“处于目标语中”的环境。
作为家长,想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听英语环境,除了送他上外教课之外,还得注重家庭英语小环境的营造:
1.跟孩子说日常用语
在启蒙阶段,家长可以通过“名词指着说”和“动词TPR”两种方式,在家庭的实际场景中对孩子说英语,让孩子接触到最初的英语词汇,然后过渡到说词组和句子。
“名词指着说”就是指着实物说单词,比如指着面包说“bread”,指着桔子说“orange”,指着冰箱说“fridge”,帮助孩子建立起各种物体与英文名称和声音之间的关系。
“动词TPR”就是如果想教孩子的是动词,就用TPR(Total Physical Reaponse,即全身动作反应法)的方法来教,也就是一边说一边做。比如教孩子“jump”,可以一边跳,一边说“jump”;教孩子“smile”,可以一边笑,一边说“smile”;教孩子“touch”,可以一边摸,一边说“touch”。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动作和英文声音之间的关系。
和孩子说英语的时候,能多说就多说,最好还能有看有闻,有吃有喝,有摸有做,同时调动孩子的多种感觉器官去体验,孩子就会学得更快更好。
2.给孩子看原版动画片
从3岁起,每天让孩子看原版动画片20分钟,坚持看到6岁。上学以后,改为偶尔看电影。
动画片中有情境,孩子可以借助画面理解语言,因此,动画片是仅次于语言交际很好的输入。但是,原版动画一定要挑选适龄的,孩子能看得懂的,且初期的时候父母最好能陪着看,稍微给孩子解释下剧情,帮助孩子加深理解。
比如《Big Muzzy》(《玛泽的故事》)、《Peppa Pig》(《粉红猪小妹》)、《Little Bear》(《天才宝贝熊》)等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Franklin》(《小乌龟富兰克林》)、《Chuggington》(《火车宝宝》)、《The Magic School Bus》(《神奇校车》)等适合6岁以上的孩子。
3.听英语童谣,唱英文歌曲,做英语游戏
英文儿歌、童谣不仅能给孩子韵律、节奏,音素方面的启蒙,有助于后期自然拼读的学习,也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对看过的、理解过的东西反复听,反复唱(孩子喜欢有节奏感的歌曲),这对于英语学习很有帮助。
做游戏也是孩子最爱的英语学习方式之一,不仅互动性强,还能帮助孩子在大脑中将物品与名词,动作与动词形成强关联。
4.读原版书给孩子听,或借助点读笔、录音资源等,让孩子看着图画书听
如果家长的口语好,那么可以直接读原版书给孩子听;如果家长口语不那么好也没关系,可以借助点读笔、录音资源,让孩子看着图画书听。
由于我本身英语口语不算太好,所以我个人更偏爱选择那些自带点读效果、音频、动画资源的英语图画书,这样给孩子做英语启蒙时会更省心,更方便。
不仅有点读笔,还有使用手册供参考
这套《熊津英语图画书》就特别合我的胃口。30册精装英语绘本内容丰富又齐全,包含了身体健康、情绪管理、社会认知、数学科学、艺术启蒙等六大领域,还加入了翻翻、拉拉、洞洞等设计,增加了英语绘本阅读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自带的小叶子点读笔支持双语点读,点第一遍读英语,点第二遍读中文,就算零基础孩子也能在点读笔的辅助下自主阅读。
配套视频资源
除此之外,它还匹配有配套视频和音频,方便孩子看同名动画片、唱同名歌谣,在音乐节奏的引领下,跟着外教一起读单词(就像唱歌一样)。
这样笼统的介绍可能不够细致具体,下面我挑几本绘本展开讲一讲里面的内容。
❤️生病发烧了怎么办——《Dr.Hammy's Busy Day》(《忙碌的哈米医生》)
这本绘本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读起来真的特别感同身受,身边太多太多的人因为被新冠病毒攻击而流鼻涕,肚子疼,发烧,这些症状用英语如何地道表达呢?
这本书统统有:
你怎么了——What's wrong.
我生病了——I’m sick.
我的肚子疼——My tummy hurts.
我流鼻涕了——I have a runny nose.
我发烧了——I have a fever.
吃这种药,你会好起来的——Take this medicine, you'll be okay.
❤️挑食宝宝借口多——《I Will Never Eat Them!》(《我永远不要吃蔬菜》)
挑食宝宝不愿尝试新鲜食物又或者拒绝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总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推脱:太大了、太臭了、太硬了、太软了、太黏糊糊了……
这本绘本里的小男孩同样如此。小男孩跟着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妈妈想买一些蔬菜回家,小男孩满脑子想的全是蔬菜可怕的口感和模样!
I don't like tomatoes. Too mushy. 我不喜欢西红柿。黏糊糊的。
I don't like broccoli. Too yucky. 我不喜欢西蓝花。太难吃了。
I don't like potatoes. Too lumpy. 我不喜欢土豆。全是疙瘩。
I don't like pumpkin. Too spooky. 我不喜欢南瓜。好吓人。
I don't like onions. Too smelly. 我不喜欢洋葱。好难闻呀。
I don't like carrots. I just don't like them. 我不喜欢胡萝卜。我就是不喜欢胡萝卜。
I will never eat them! 我永远都不会吃这些蔬菜!
那么,妈妈该如何应对小男孩的挑食呢?
她没有强迫小男孩直接吃原汁原味的食材,而是运用娴熟高超的厨艺制作出了小男孩爱吃的披萨、土豆泥、南瓜蛋糕、意大利面、蔬菜沙拉等。
当小男孩坐上餐桌时,看着妈妈亲手制作的满桌美味,内心对蔬菜的抗拒情绪全部一扫而光,高兴的喊出了一句:“Ooh, I like pizza!”(噢,我喜欢吃披萨!)
❤️毛毛虫变形记——《The Caterpillar's Dream》(《毛毛虫的梦想》)
读《The Caterpillar's Dream》让我们回忆起了今年夏天在家饲养凤蝶的经历。书中的插画不仅完整呈现了毛毛虫从幼虫到蛹,最终羽化成蝶的成长过程,还特别注重细节,比如毛毛虫从幼虫到成虫身体会变色;结蛹前,毛毛虫尾部会分泌丝状物将自己固定在树枝上;蛹的变色预示着蝴蝶羽化完成,即将破蛹而出等等。
那么,谁见证了毛毛虫的身体变化过程呢?原来是它的小伙伴们。
瓢虫说:“You are growing.”(你长个了。)
蜜蜂说:“Hey, you look funny. You are upside down.”(嘿,你的样子好好笑。你倒挂着呢。)
蚱蜢说:“Cater, you look strange. Why are you in there?”(毛毛,你看起来好奇怪啊。你为什么在那里面?)
看着蛹一动不动,小伙伴们还特别担心毛毛的生命安全,时不时来送上问候和关心。
蚂蚁问:“Cater, it's so windy.”(毛毛,风太大了。)
毛毛回答:“Yes, but I'm warm in my home.”(是啊,可是我在家里很暖和。)
蜻蜓问:"Cater, are you in there?"(毛毛,你在里面吗?)
毛毛回答:“Yes, I am. I'm so sleepy.”(是的,我在里面。我好困啊。)
虽说《The Caterpillar's Dream》是一个科普故事,但读下来能感受到相互关心,相互温暖的情感传递。
陪孩子读完了绘本故事,再去看一看同名绘本动画,听一听同名音频作为日常磨耳朵之用,用提问互动的方式跟孩子探讨下故事里的情节和内容,也相当于给孩子提供了最立体的语言学习环境。
除了绘本故事的动画呈现,每一则故事还有重点词汇的外教真人教学,真的是很走心的配置了。在音乐节奏的带动下,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跟着音乐开口跟唱,丝毫不会感觉到被迫学习的痛苦。
复习时,可以结合随书附赠的卡牌与孩子玩互动游戏,把一则故事的重点词汇摆在地上,进而进行故事串联;也可以随机抽几个卡,自行编故事。
当然,做上述这些努力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点:不要强逼孩子开口,尊重孩子的沉默期。
“沉默期是儿童二语习得的正常现象。’二语习得论‘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外语的过程中,都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一般是6个月到一年。在学习者能够把内容逐渐内化,达到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有足够的自信前,不应该开口说外语。渡过沉默期后,有计划、有步骤的输出才可以开始进行。如果跳过沉默期,在外语听力还很低时,过早用外语交流,有可能造成口语的’石化‘,停留在一个水平不再提高。”
所以,家长们要对沉默期有耐心,启蒙阶段不要着急让孩子开口说外语。听足够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开口说了。
至于在幼儿期加入英语学习,会不会影响母语的思维构建和习惯混淆,这个完全不必担心。提前学英语,还有三大好处:
在孩子母语尚未根深蒂固的时候,学外语时更不容易发生负迁移现象,也就是不会产生成人那种“Chinglish(中式英语)”的毛病;
在口腔肌肉和舌头尚未形成母语的发音习惯时去学英语,更容易把外语的音发准;
学外语更利于批判思维的形成,会使母语的表达更准确,更具逻辑性。
以上就是幼儿英语启蒙的最佳方式,你都学会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