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时,感觉是一本励志书籍,顿时没了兴趣。加入共读群,与共读群的伙伴一起共读、分享,尝试用共读群中领读人建议用的RIA阅读法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概念图探寻背后的逻辑和关系,用心去听其他共读伙伴的分享后。发现书中讲述的内容是那样实用,以至于人生中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用其中的道理和技巧来解决。就像书中哲人说的:“是的。世界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人生也是一样。”
01概念图梳理
被讨厌的勇气:就是勇于被他人讨厌的自由和直面自己的勇气,包括:
讨厌自己:人之所以会讨厌自己,是因为这样对自己有好处,害怕出现自己努力了没成功的可能。因为不接受现在的自己可以避免对未来的尝试可能受到的打击。
讨厌他人:生活中许多烦恼来自于关注了他人的课题,用自私的爱或者自以为是的正确,去指导别人的课题,造成自身的困扰。
被他人讨厌:拼命寻求他人的认可,这看似为了他人,其实本质是为了自己,其核心是对自己的执着。做事的核心不能是认可欲求,要获得自由,就要有被他人讨厌的勇气。
勇气: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直面自己的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改变自己的勇气”、“我有能力的意识”和“无条件信赖的勇气”。
01人生谎言
人生最大的谎言是纠结过去、关注未来;人生谎言是在于不敢直面自己此时此刻的人生课题,回避爱、交友和工作。
心灵束缚:⽣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钱的、⼈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灵的。第⼀个束缚来⾃过去,即我们对过去的看法;第二个束缚来⾃人际关系,即来自社会和他人的评价;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即过度强调未来忽视现在,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具。
烦恼的来源: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人生课题:人生课题就是人际关系课题,包括”⼯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
人生谎言:对于⾃⼰⽬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通过归咎于他⼈或者环境来回避⼈⽣课题。人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讨厌他人的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
人生最大的谎言:⼈⽣中最⼤的谎⾔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
连续的刹那: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连续刹那的点组成。我们应该将聚光灯放在此时此刻,这样就不会将问题归于过去和未来的环境。
02目的论
心理学有三巨头,弗洛伊德的名气最大,对于荣格和阿德勒都有提携和合作过,其中荣格可以看作是弗的弟子,但是阿德勒并不是通常有些人认为是弗的弟子,更多的是一个合作者。(1)弗洛伊德提倡原因论、潜意识论、精神分析方法、本能理论、人格理论。(2)荣格提倡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3)阿德勒提倡目的论、追求卓越、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颠覆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提出了目的论,要建立自由意识:(1)过去,人不是由过去决定的,是由对过去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决定的;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2)现在,人不是为他人而活的,是为自己而活;(3)未来,人不是一味追求未来,而是要享受当下。同时阿德勒也提出了要警惕目的论的使用:(1)不要捏造愤怒造成权力之争;(2)不要为了避免在未来尝试受打击而讨厌自己和寻找外部因果律;(3)不要为了自己,提高认可欲求。
原因论:一切结果之前都先有原因,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
决定论:⼀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末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且根本⽆法改变。
心理创伤: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心理创伤学说是原因论的典型,我们并⾮因为⾃⾝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理创伤——⽽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的的因素。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目的论:我们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自由意志:人是有目的的,是有自由意志的,⼈是可以改变的存在,弗洛伊德忽视了这一点造就了原因论。如果遇到问题都归因,我们就永远获得不了幸福。
外部因果律: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那些用语言或态度表明自己的自卑情结的人和声称“因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的人,他们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捏造愤怒:愤怒也是有目的的,比如⾼声震慑,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你先有了这个目的,然后才会有愤怒这个手段。
权利之争:通过责难挑衅来达到让人屈服的⽬的,目的是承认失败而不是承认错误,⼈在⼈际关系中⼀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了权⼒之争。
私愤:个人的愤怒,突发性的感情,会很快冷却,以“权力之争”为目的,为了让别⼈屈服的⼀种⼯具。
公愤:对社会问题感到愤怒,会长时间持续,合乎逻辑的愤慨。
复仇阶段:对方暂时败下阵来,但会在别的地⽅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报复。⼈际关系⼀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之间⼏乎就不可能调和了。
讨厌自己:人之所以会讨厌自己,是因为这样对自己有好处,不接受现在的自己可以避免对未来的尝试受到的打击。
认可欲求:拼命寻求他人的认可,看似为了他人,其实本质是为了自己,其核心是对自己的执着。做事的核心不能是认可欲求
拥有的⼼理学: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看重过去,继⽽就会转⼊决定论
使⽤的⼼理学:阿德勒的目的论,起决定作⽤的是你⾃⼰
生活方式:即人的思考和行动方向、性格、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人要改变生活方式就会面临痛苦,所以我们常选择对现状不满,也不愿摈弃现有生活方式。把“我的性格是悲观的”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03自卑感
做人不用竞争,做事才需要竞争。与他人竞争会造成嫉妒心理,避免这种心理需要自己心智的提升;同时为了避免他人的嫉妒心理,也需要自己和他不在一个层级对比,需要努力提高自己。自卑感是中性词,如何利用好自卑感才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竞争对比:竞争的对比就会产生自卑感,从而引发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造成不能相信他人和自己的不幸福感。
自卑感:对⾃我价值缺失的判断,即社会意义缺失或者人际关系缺失。自卑感是中性词,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主观解释。自卑感能促进人为了目标而奋斗。
自卑情结:将自卑感作为借口而不愿改变现状的状态,善于应用不相关的归因和借口,常用因为A所以我不能B来找借口。
夸耀不幸: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指的是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弱势特权: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谁都无法完全理解痛苦的当事人的心情。但是,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优越情结: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骄傲⾃⼤,故意炫耀⾃⼰很优秀,想获得认可,是自卑感引起的另一个⼼理状态。
权势张扬:虚假优越感的常见例子,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这些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
自大: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
廉价优越性追求:为了引起他人关注,我们容易产生优越性追求,一是追求卓越,一是廉价优越性追求,表现更加差劲
健全的自卑感: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意识到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所以我们需要与自己对比而不是与他人、我们需要对事竞争而不是对人竞争
前进的价值: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人生不是竞争,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04横纵向关系
表扬、批评都是纵向关系,目标是控制对方。我们需要用鼓励和感激这类横向关系来表达我们的情感。结合《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需要三步:(1)对方做什么改善了我的生活;(2)这些行为满足了我哪些需求;(3)我心情怎么样。接受感激首先要学会倾听:(1)我做了什么有益的改善他人生活的事;(2)满足了对方什么需求;(3)激发了对方什么情感。其次接受感激要注意不要自我膨胀和假谦虚,而是与对方好一起庆祝生活的美。
横向关系:虽不同但意识平等的关系,鼓励是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不平等的关系,表扬、批评和评价都是纵向关系。
减法评价:对他人评价常常会心理虚构一个理想标杆,然后作为减肥一样去评价。
接受表扬: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给予表扬:表扬和批评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讲感受,慢慢才能建立横向关系。表扬要考虑到它带来的副作用,比如为了表扬而讨好你。教育小孩也应该多用鼓励,说感受——你这样做让妈妈很高兴,我为你很自豪。
伪装表扬:他人通过表扬,让你活成了别人的价值观。
加法鼓励:先设置一个零基准点,用加法去鼓励。让对方有价值感。⽤”我很⾼兴“之类的话来传达⾃⼰真实的喜悦,⽤”帮了⼤忙了“来表⽰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励法。
赏罚教育: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05自由与幸福回路
幸福与不幸之源在于此时此刻的⼈际关系,书中也提到了一条实现幸福的路径,即自由与幸福的迭代回路。
课题分离:关注于自身的课题,而不是干涉他人的课题,课题分离可以改变人际关系,课题分离是⼈际关系的出发点。
格尔迪奥斯绳结:根据传说解开绳结的人就是亚洲的统治者。亚历山大拔出宝剑砍断绳结,而不是常规⽤⼿解开。亚历山大认为命运要靠自己的手来掌握,对于不断出现的考验应该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
⼈际关系之卡:在理解课题分离上,将人际关系的改变放在自己手上的。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而选择满⾜他⼈希望的⽣活⽅式。
自我肯定: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说”我能⾏“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撒谎的⽣活⽅式。
自我接纳: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向去努⼒,不对⾃⼰撒谎。
他者信赖:与信用不同,是无条件的相信,虽然有可能会带来背叛,但不选择怀疑。课题分离,了解到背叛是他人课题,我们只做好他者信赖即可。
无条件信赖:无条件信赖只是一个手段,它是建立深厚情感的手段。无条件信赖只是假定别人不会给你造成伤害,但你要做好风险预判,不能放弃掉保护好自己的课题。当你发现别人对你伤害时,我们要警惕这个伤害是你臆想的还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你可以自己剪断这个关系。
他者贡献: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在与他人贡献
贡献感:幸福感就是贡献感,贡献感来自体会到对他人有用,但这种体会不是一味寻求他人认可,幸福是以自由为前提,不在认可欲求下,体会对他人有价值。
共同体:不止既有范围,⽽是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切“。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共同体,很多事情拉长时间、放在更大空间看都不是事了。
共同体感觉:不是考虑”这个⼈会给我什么“,⽽是要必须思考⼀下”我能给这个⼈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
价值:主观上感知我能为他人提供帮助,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是靠他人评价获得,而是能为共同体服务。
“善”与“恶”: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或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02行动计划
面对PUA
职场PUA的核心也是在与掌握了人的归因思想,否定你,让你去觉得一切都源于你的不好。他们善于使用为什么+观点来提问,虽然这个观点完全不成立,但是就会让你陷入归因的圈套。
我们需要跳出来思考这个问题的事实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在职场上多思考他人说话做事的目的,多思考这个问题提出是基于事实还是观点,是基于过去还是未来。同时不能拼命寻求他人的认可,把某一人看得太重,锚定一个更广的价值信念。
面对问题
在遇到问题时,先思考下这是谁的课题,做自己能掌控的事,不为他人的课题和自己不能控制的事过于担心。凡是遇到问题,思考这是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只关注自己能控制的内容。课题分离,关系之卡都在自己手上。
建立勇气
建立勇气,比如在和他人对话前,提前说我不会说话,什么都直来直去。其实这就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话打下伏笔。人的一切行为和动机都有目的和因果,要勇于面对自己内心讨厌。敢于走出前进的那一步。要相信只要愿意,一定能找到很多原因,但原因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遇到问题都归因,我们就永远获得不了幸福。
变化产生的不安,我们常会选择对现状的不满而来逃避变化。我需要摈弃现在生活方式的决心,通过讨厌自己而躲避改变是万万不可的。
警惕愤怒
一般而言私愤(个人的愤怒)来自于为了让别人屈服,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如果我们对他人私愤不认清“权力之争”的目的的话,就会正中下怀,落入对方的挑衅。对方成功了,达到让你屈服的目的; 对方失败了,你说服了对方,又会陷入复仇阶段,关系更难调和。所以为避免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对方私愤开始就避免上当。
牢记愤怒只是交流的一种形态,比其更优的是使用逻辑性语言;处在情绪之中,没法讲道理,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警惕自己是否陷入权力之争,从承认错误变为承认失败这一思想。
自我比较
当在工作中获得了一点嘉奖即使是空头支票或者一张奖状回到家就会沾沾自信,工作中被批评了,被pua后回到家就会灰心丧气。总是想获得他人认可,特别工作上的认可,但没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意义。碰到问题,想获得别个认可没有问题,但是做事的核心目的是获得别人认可这就错了。同时拼命寻求他人的认可,看似为了他人,其实本质是为了自己,其核心是对自己的执着。想获得他人的认可,实现人生的价值,归因都是为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