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图腾,就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崇拜,实际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最早见于1791年英国人类学家龙格的航海探险书中,清代严复翻译英国甄克思的《社会通诠》,首次把totem译成图腾,后来就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
一个图腾,就是一个族群的神话、历史和习俗。原始部落对大自然的敬畏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受认知的影响,原始人不懂得男女媾和繁衍人类的道理,认为本氏族的祖先与某种动植物,特别是动物有密切联系,氏族的祖先就是图腾动植物的化生或转世。图腾演变经历了初生阶段,图腾对象与自然形态极为相似;鼎盛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想象力的提高和祖先意识的加强,初民赋予图腾对象人的部分特征,图腾“兽的拟人化”,出现半人半兽的图腾;最后,图腾崇拜发展和升华为图腾祖先崇拜,图腾变成了自己的祖先,已经具备早期人为宗教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宗教组织的雏形。所以,图腾对象有动植物、非生物及自然现象,并以动植物为主,动物又占绝大多数。
图腾有“它的亲属”和“它的标记”两层意思。它的亲属,指图腾与本氏族有亲属关系,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跟某个物种具有亲缘关系。许多图腾神话都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与某种动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这种动物或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的祖先。《史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成了商代图腾。一定意义上,图腾崇拜就是祖先崇拜。它的标志,指图腾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图腾柱是最典型的图腾标志,印第安人村落多立有图腾柱,中国浙江绍兴出土的战国铜质房屋模型有大尾鸠鸟图腾柱。
每个氏族都有图腾,本氏族祖先与氏族图腾有血缘关系或某种特殊关系,具有某种神性和神秘力量。图腾所象征的这种神性,是一种迷离恍惚、来去无踪、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求、不可名状、不拘形体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于个人,但被每一个人真切地体会到,它不是具体有形的实体,也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一种神秘的力。在氏族成员看来,这种力量不仅具有影响族群成员身心健康、族群盛衰以及宇宙世界的物质功效,而且还具有凝聚族群、延续传统、区分善恶的道德力量,是氏族的道德生活之源。氏族成员通过同一图腾在道德上联结起来,负有相互援助和血仇等义务,这些义务确立成员间的亲属关系,成员是一个整体,禁止结婚,禁止杀图腾物。图腾是群体的祖先,繁衍了群体成员,是群体的保护神。只是人类的思维有了一定发展后,了解到人类与兽类的差异后,才不再认为图腾可以生人。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用作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相信图腾不会伤害自己,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图腾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图腾崇拜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图腾崇拜,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也以图腾命名,以图腾作为标志,定时祭祀图腾。清刘锡诚《岭表纪蛮》:“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食,必扣槽蹲地而食,以为尽礼”。
中国古籍中没有图腾这个词,但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有大量记载,《礼记·礼运》中“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都是中国古代的图腾,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中说:凤是玄鸟,是殷商的图腾;龙是夏的图腾。龙旗作为夏的图腾标志一直沿用到清代,龙图腾崇拜在中国绵延了数千年。
中国人的心目中,龙能力非凡,有鳞有角,有牙有爪,能钻土入水,又能蛰伏冬眠;能电闪雷鸣,又能兴云布雨。龙的形象,古今没有确切的形象,随着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的进程,龙的形象在不断变化,直至形成今天完美形象的龙。《周易》乾卦是开篇第一卦,卦文均以龙为象征。“潜龙,勿用”、“见龙在天,利见大人”、“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在中国人的意识里,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皇帝是龙的化身,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炎黄子孙成了龙的传人。
图腾作为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标志,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崇拜和信仰因其独有的魅力和传承,还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如果把图腾的内涵加以延伸,现今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吉祥物,就与古代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研究图腾,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民族的风俗、民族的共同心理,对认识一个民族,具有重要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