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5」
这书的名气够大,新奇标题+诺奖加持+作者名望,知道它的人比读过它的人应该多几个数量级,我便是其一,所以书买了很多年,放在书架上,一直也没打开看过,直到最近。
读这本书的过程并不舒爽,严肃文学也从来不会以让阅读过程舒爽作为书写原则,倒过来——让你不爽为原则——倒是有可能的。
不过,读完之后,你会由衷钦佩作者写作和思维的功力,知识的密度,500页的长卷,徐徐在你面前展开,爱情、谋杀、艺术、宗教、历史……层层叠加,你很难换位思考自己如何能完成这样一部心力绵厚的小说。
别说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就算只是看完之后梳理观感,都是一件破费功夫的事,好在阅读过程中我做了些笔记,接下来就用完善这些笔记的方式来碎片式呈现我的个人化偷懒读后感吧
1、没有绝对的主人公,不是单一视角,而以故事中不同人物、甚至是非人物的视角,轮番来叙述和推进故事,从第一章的「我是一个死人」起,一共出现18个人物\非人物视角;
2、非人物视角尤可谓奇思,分别有「我是一条狗」「我是一棵树」「我是一枚金币」「我的名字叫死亡」「我的名字叫红」(书名从这提取)「我是一匹马」「我,撒旦」等,这几章都出彩,其中「我是一枚金币」和「我,撒旦」更是妙想天开,笔若神来;
3、人物有时会突然离开故事,转头对着你——读者——说话,类似戏剧中的「打破第四堵墙」,类似电影中角色忽然对着屏幕前的人说话;
4、贯穿全局的一条冲突线是传统奥斯曼细密画与新兴法兰克肖像画(有些段落讲「威尼斯画派」,讲的都是当时文艺复兴开始后的欧洲新兴绘画)的碰撞,从绘画技法区别到思想哲学观到宗教理念的猛烈碰撞,这也是推动主剧情发展——凶手2次谋杀——背后的根本原因;
5、起初我完全无法理解和认同奥斯曼细密画的歪理——绘画并非表达眼睛所见,而是要呈现真主创造物的美,即心灵所见。而法兰克绘画,只是朴实地、客观地呈现眼睛所见,这根本谈不上表达世界的意义。但在故事中细密画大师们不断地回溯、追索、和探讨中,我几乎被他们说服,「绘画是为了眼睛的喜悦而鲜活地呈现出心灵所见……因此,美,来自于眼睛在世界上发现了我们心灵早已知道的事物」,那是安拉的意义世界,也是绘画所应表达的世界。而透视法等客观表达人和物的技法,因为太过惟妙惟肖而会让人误以为那是真实的如同创造出了生命,便成了撒旦的诱惑,妄想创造是画家最大的罪孽,「因为只有安拉才能创造,只有他才能给无生命者赋予生命」,一句话,意义决定形式。以及偶像崇拜的禁忌,也让奥斯曼细密画无法生动描画人物。还有关于「风格」的辨析,这个我想结合其他一些想法另外写下;
6、书中有一段将离婚和结婚的过程,用四幅细密画来比喻讲述,同时又借此讲解了细密画的绘画过程,极是巧妙;
7、细密画大师们因此而领悟的极致,是失明,是经过一辈子的描摹后,眼睛瞎掉,「失明浮现」,便是绘画的极致,是在安拉的黑暗中看见事物。因此,失明并不是一种苦难,而是终身侍奉真主的绘画师被赐予的最终幸福,「因为绘画,是细密画师们对安拉眼中的凡间世界的追寻,而这种独特的景象,只有当细密画师们耗尽一生眼睛极度疲劳而最终失明之后,才能在记忆中找到」。这甚至使得很多画师刻意追求失明,甚至刺瞎自己的双眼;
8、书中提到伊斯兰世界的智者、诗人、尤其很多名耀青史的绘画大师,我几乎都不知道。从小到大我们所接触到的文化巨匠,除了中国的,就是西方的,还有个别印度日本等的,对于中西之间这个曾经无比璀璨的伊斯兰世界,我们所知太少,这也是我读此书的心思之一;
9、出乎我意外的是,传统中国画对奥斯曼细密画的影响巨大,书中随处可见细密画师们谈论中国画的段落,甚至一画到美丽的女子,就一定是有中国人的容貌特征;
10、中国对奥斯曼的影响不止于绘画,中国的物品从丝绸到各种器物,中国的东方式审美,都能在这大行其道。而在另一个方面,这也印证了据守东西方交流枢纽之地的奥斯曼土耳其,是何等的汇通世界,除了中国的,西欧的、巴尔干的、阿拉伯的、波斯的、中亚的、北非的、印度的……各种商品和文化在此交易、交融、汇通八方;
11、很多当时奥斯曼地区的习俗令人惊诧,比如鸡奸,书中有一段讲两个苦行僧相互鸡奸;比如娈童,几乎可以用蔚然成风来形容;
12、最后,挑毛拣刺,也有一些错谬,比如书中经常提到历史上蒙古对中东地区的征服和由此带去的影响,却说蒙古马很高大?事实应该恰相反,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马才是英俊威武。以作者的博学,这类常识错误难以理解;
13、最后的最后,也是全书的结尾一段,很是精妙。
举重若轻,把35万字的长卷轻轻合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