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鲁迅先生说过,不仅要多读书,而且要读各种各样的书,文科生不能只读文史之类的,物理、化学等理科的书,也要读一读。总之,多读书绝对是没错的,至少也能“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大一的时候,如愿以偿地进入文学院,不再有中学那种窒息般的学习任务——高三,能够在寒冷的冬天从被窝里勇敢地爬起来,就是想尽快摆脱应试教育的牢笼,可以飞往更广阔的天空,至少可以自由地阅读喜欢的书籍——便把那些闻名已久的书籍全部找来,囫囵吞枣地扫射!
中国古籍,最经典、最重要的作品便是先秦典籍。遥远的先秦,文化和思想达到了珠穆朗玛峰般的高度,一出世就非常成熟、极其深邃,以至于之后的历朝历代只能亦步亦趋地模仿和借鉴,完全没有超越的可能。
先秦流传下来的书很少,只需要一段时间,就能读完。大一,我就把先秦的书全都读了一遍,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跟同学聊天的时候,一说到读书的事情,就显得高出一等。我可是读过那么多书的呀,而且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啊,厉害吧!
但是,可以欺骗天地、欺骗别人,却欺骗不了自己。我确实把先秦的书籍都看了一遍,但是,很多都看不懂!《战国策》逻辑不清晰,“断层”多,不好理解;《国语》几乎都是记言,大道理太多太多,不好消化;《荀子》,完全是以难著称;《尚书》,偶像大人韩愈老师可都称其“诘屈聱牙”啊;《周易》,好像看得懂,好像又看不懂……
所以,这些书,我到底算是看了,还是没有看呢?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阅读《荀子》,就像读一本新书一样,之前阅读的痕迹,脑子里一点都没有了!阅读肯定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理解和消化,那就跟没有读过一样!所以,我要重新规划阅读方针。
汉代,那时候的书籍比较少,可能是经过秦火,民间的书籍不多,也可能是还没有纸或者纸张还没有普及,印刷术也还没有诞生,人们能拿到手的书不多。于是,有些人终身就只读一本书,读透、读精一本书。汉武帝年间,很多人只通一本经书,就可以做官了。大约东汉后期,有两兄弟,一个通《史记》,一个精《汉书》,便各自以此教学、以此为生。宋代,浪漫诗人秦观也说,年纪大了之后,记忆力越来越糟糕,便把几本经书抄下来,时不时读一读。
古人因为要科考,尤其明清要做八股文,他们必须把那几本经书烂熟于胸。读书,就应该是这样的,必须有几本书烂在肚子里,作为基础,再去读其他书,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否则,没有很好的底子,不断去读新的书籍,表面上领域拓宽了,但理解到的,也许都很浅,甚至看过就忘,就像没读过一样。
我选了一批书单,在这些书没有读熟之前,我想我不会再贪婪地去读其他的书了,不能“破万卷”就不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