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动机》这本书中说,自主与胜任感,是激发人们内在动机的两大重要心理需求。
所谓自主,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自己做主来决定做什么的权力与意愿。
而胜任感,就是能够胜任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并且由此从中收获到成就感与深深的快乐。
对照自己近来在写作这件事上的心态起伏,你别说,情况还真挺相符的。
自主当然是自主的,尤其是最起初的阶段,带着很纯粹的想法而来——因为内心很想写文而写文,因为想锤炼自己的文字,顺便记录走过的岁月而写文,顶多在其中带着一丝期待,期待着能尽自己所能,期待着能写得越来越好。
所以,尽管起初的文字回头看来“淳朴稚嫩”得到了家,但是因为此乃自己真心想做之事,又因为对自己的期待很低——不论好坏,只要能写出来就好,所以那会儿的自己,倒也实实在在从这种笨拙的起步中收获到了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字数有突破了,高兴;手法更丰富了,高兴;身边的小事越来越多可下笔成文了,也高兴。
回头来看,那会儿的自己,在写作这件事上,自主且胜任,因此不仅收获了快乐,还激发了坚持写下去,力争越写越好的信心与动力。
事情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变化的呢?
好像是在日更365天前后。
就像《内在动机》中所说的,奖赏如果不能小心地善加运用,就很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
虽然很不情愿,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好像就是这句论断的鲜明例证。
就像《内在动机》的作者在他的心理学实验中所看到的那样,起初兴致勃勃玩拼图的人,因为被给予了奖赏,而逐步丧失了对拼图游戏本身的兴趣,变成为了取得奖赏而继续这个游戏。
本来,手段是为了促成目标的更好达成,却不成想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而原有的目的或者被弃之不顾,或者不知所踪。
这不能不让人倍感遗憾。
当然,对于我的写作状态而言,问题还不仅如此。
胜任感的缺失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我最开始的写作热情是源于我对自己写作能力的认识不清所引致的“无知者无畏”,那么后来的热情渐淡则显然是由于在写作与阅读他人作品的过程中,我对“写作者”这一身份所应具有的能力有了渐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就犹如矗立在我面前,逐渐散去了浓雾遮掩的雪山,如果说之前大雾漫漫时我尚有那么一点儿攀登和战胜之的小小心思,那么当浓雾散去,它高耸入云的巨大身姿就那么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连仰视都无法看清其山巅之时,我的心中所剩,就只有震颤,与浓浓的自我怀疑了。
直到现在,这种怀疑仍像一片阴云一样,不时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禁不住不断地反复问自己:登上这座山,我还有可能吗?我,是否还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好在,无论如何,我的心中都尚存一丝对文字的热爱,我愿护着这一点小小的火苗,尽可能走得更远一点,更高一点,直到,积蓄出宝贵的胜任感,让我拥有足够的勇气去攀登眼前那高耸入云的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