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送走参加第十届“阿拉善思念”作家笔会的作家后。邀请本土作家额济纳旗文物所海霞老师,沿巴吉路往北驱车28公里到苏木图嘎查,探访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木图石窟。我虽不懂古代佛教石窟,但心中充满着满满的好奇神往与虔诚。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89197/ed4a3b3d7190b8f2.jpg)
距公路西2公里处的石窟,像一条雄壮豪迈的巨蟒蜿蜒攀依在高低起伏的戈壁草原上,蟒头翘首向北,蟒背隆起,蟒尾向南轻轻一摆。悬崖成一个坐西向东的弧形呵护着石窟。蟒背蛇鳞为青色石岩,蛇腹为红色砂岩。石窟位于巨蟒腹部石岩的悬崖壁上,全长约为100多米,高约10多米,在弯曲的弧线上。分布了16个洞口,14个洞窟,石窟有长方形和方形,有大有小,大的 20余平米,小的 4--5平米 ,错落有致,高低不一。在这苍凉寂静,远离喧嚣的乡野,更是适合众比丘“乐居高崖,寂无音声,远离无恶”的禅修悟道。石窟相偎巨蟒屹立于戈壁,千百年来伫立在贺兰山与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戈壁草原上,仰望东方。迎着朝阳沐浴黄昏,闪烁着神秘的佛光为众赐福,庇护着这里的草原与子民,使他们风调雨顺,五畜兴旺。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89197/a8a4226fc2cb241f.jpg)
走近石窟,这里有禅修窟,有礼佛窟,有涅槃窟。 在礼佛窟里,我们根据佛龛的大小判断佛像的大小。尽管窟中的佛像,菩萨,罗汉,护法,均已被损失殆尽,但笔直的长方体佛像基座和精美的莲花佛座可以断代石窟建凿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在 2号礼佛窟佛龛的右边我们找到一幅文物人员拨离清洗出来的一幅大小20余平方厘米的佛,壁画是用矿物质颜料绘就,色彩主要是黑、绿、红三色,人物形象逼真,佛像体态丰满,动态优美,表情丰富,斜肩扭腰,服装皱褶线条流畅,笔触细腻,唐风古韵嫣然与壁上,让我一个喜欢中国国画艺术的爱好者留恋忘返。
洞窟里,海霞与我不仅为先古的精湛艺术折服同时为他们的工艺技术唏嘘不止。石窟凿痕,刀锋细腻,刀法娴熟,线条凝练笔直,棱角成90度的几何形体。有的窟顶和窟壁砂岩平面打磨并抹有石灰和草泥并且非常光滑细腻。
石窟里有藻井,佛龛,供台,佛座,墙壁置放佛灯的小洞,门框的栓塞,柱杵,就连僧侣使用的用具以及安睡的石炕都是工匠就地取材,精雕细刻凿成。海霞指着底座说根据佛座的不同风格可以断定石窟的垒凿经历了不同时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89197/e6795db0ad7f384f.jpg)
石窟中发现的白灰及草泥从汉代建筑中就有发现,可以猜测这个石窟距今大约900多年历史。我从一块草泥中捡起一根麦秸还依然鲜亮,经过岁月风雨的砥砺依然清晰的闪烁着远古生命的气息。在 石窟中左右两壁的沙石岩清晰的留下古人准备凿的两个石窟的笔直的两条深入石壁的轨迹,期中右边一个竟然留下最初开凿的凿痕,我似乎听到戛然而止的叮当声,这就是我们先古留给我们解读他们生活轨迹的一些脚步,赋予我们无穷无尽的想像和不断探究的脚步。 4号石窟外我发现有砂岩砌的1米高的护墙,海霞说这是三七土所砌,有石灰和土组成,成分是土与石灰三与七组成。历经风雨依然结实。在石窟的洞口旁我看到风霜雨雪砥砺侵蚀留下的斑驳砂岩痕迹,凝聚着900前的厚重与沧桑。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89197/7fa06f3949725071.jpg)
站在洞口临风眺望,贺兰群峰黛碧,沟壑纵横起伏。远处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尽揽眼下。近处的石窟饱经历史的沧桑跨越千年。信仰藏传佛教的民众依然依然用虔诚和恭敬使这座古窟保存如初。透过笼罩着神秘面纱的石窟。 我仿佛看到在西夏、元代的某一个黄昏,彩霞满天,一群比丘披着袈裟手执禅,风宿露餐,自西向东走来。走过西域古道,走过丝绸之路,在戈壁滩上贺兰山脚下,栉风沐雨艰难的行走他们用信念执著寻找灵魂安放的地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89197/78aace72e34885aa.jpg)
远古的凿痕在我们的思绪中清晰,过往的车辙与比丘的脚步已经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牧野戈壁,千里苍桑。清风依旧,明月依旧。在肃穆静谧的洞窟最容易使我产生联想,在洞外,屏声静气,似乎听到比丘梵钟暮鼓佛音袅绕,似乎听到众信徒虔诚的磕拜焚香诵经;似乎看到箭簇划过天际呼啸而过;似乎看到战马疾驰铁蹄敲击戈壁冒出的火花;信徒僧侣落魄而去,晨钟暮鼓戛然而止……而在这里带着敬畏参禅悟道,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轮回,我们心怀虔诚寻求灵魂的高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