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写作倒成了稀罕事。高中的应试教育疯狂输出后,好像给了自己一些停滞。高中写的是议论文多一些。给一个论题,你去论证它。
但如今自己对许多事情都没有那么笃定,即使辩证看待,也很难找到结果。
最近最困扰我的问题依然是考研升学。
有时候想想,跟接下来即将面对的婚姻、生子、人际关系比起来,这种单纯的问题好像只是人生琐碎的一小小部分,只是风险挑战的一个小小彩排。
我们总要做出选择,一个接一个。
想不明白很多事情,到后面这些事情有的也被逐步淡忘了,抑或是让自己再不要去想了。——思考有时候太消耗了。
即使才20出头,身体感觉已经不如以前。现代病一个个找上来了,肥胖、肠胃炎、腰痛......缺乏运动成了很多问题的起因。
说来也可笑,以前人们运动(机械劳动)来赚钱,现在人们花钱去运动。机械化的高度生产解放了人们的双手,也间接束缚了人类的身体。
现如今都流行去健身房了,养出了一身的富贵病。自己办卡是坚持去不了几次的,因此私教这个行业突然变得热门。与私教行业一同崛起的还有诸多服务业:美甲、旅游等等。吃饱穿暖后,接下来追求什么?享受吗?
写作其实是被动的有时候,你需要一个主题,构思一个框架脚本,你才会想去汇聚灵感,刻意记忆和改造一些东西,把它汇聚成新的属于你的东西。
像我这样漫无目的的写作应该是行不通的,按照现在热门的商业术语,我必须做一个“垂直划分”,我需要先想明白我这篇文章是针对哪一类人群,然后我需要出现哪一方面的内容,这好像也是“咪蒙”成功的秘诀。
我几乎没有写过散文,从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小学,到初中,题目大多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到高中要论证“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我想也许也可以写一些抨击社会问题现象的话,像鲁迅先生那样。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祥林嫂》。我喜欢人物的故事,这好像也是我现在还是很喜欢看《人物》杂志的原因。以前我喜欢看时尚杂志,但后来觉得好像也就那么一回事,当然主要原因还是穷。不过有时候想去追逐一些新奇的时候会去看看,买不起就买个类似的便宜的玩玩好了。
这样想来,女生好像没有资格觉得男生玩游戏败家了,花在尝试新奇美妆服饰的钱也不少了。
我的确应该把视线往社会热点看看。但是最近好像没有什么,也许是我麻木了。
但我仔细一想,其实也会想到一些小人物。但是一写好像写不完。长大才发现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可以吝啬到一瓶小小的饮料。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但现在想想好像也是别人的话给我打上烙印了——有个小伙伴跟我说这个邻居很“贪财”,于是我便也悄悄观察她了,试图找到一些证据。终于,我好像发现了。但是我后来的观察又不是这样。
看了一篇关于科学家的文章,有的人希望改进驾驶技术,有的人希望改进盲人的生活体验。这时候想想科学家真是太有魔力了,可以用自己的技术做到那么神奇的事情,他们才是魔术师吧。与此同时我想到我的爷爷,他耳朵不好很多年了,不爱戴助听器,觉得不舒服,我又是否尝试过帮助他呢?不过后来想想也作罢,失聪为他在这个世界里带来了难得的另一份清净。
那我又能做些什么呢?以我的力量。
最近看了一个关于当代律师获得联合国奖项的新闻,她常年致力于性侵和妇女权益保护(?),经常免费为人打官司。
究竟是什么样的坚持呢?
但是我想时代和更多人心中记住的都是这样的人,每一滴微小的帮助汇聚成时代的暖流。这才算真正为世界留下点什么吧。
非诉业务里会有这样的机会吗?
应该也有吧。只是方式不同。
但仔细回想,我好像也没有真真正正帮助过人。我见过很多不幸的人,尤其是在农村,当然可能是我对城市观察得还少。
我想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因此我甚至有点害怕去帮助他们,我害怕把自己也拉进那样的沼泽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也许你不知道他人是否真的需要你帮忙。不过这应该是借口,有诉求的人还是会表达出来,比如遭遇性侵的人寻求那位女律师的帮助。真伟大啊。
还是没有想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也许要提醒自己,在寻求自己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能为他人做点什么,最后留下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