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贾大山的挚情
----读《忆大山》有感
前几日,一位好友荐文,细味品读了习近平撰写的《忆 大 山》一文。该文最早发表于《当代人》杂志(1998年第7期),是习近平在贾大山去世一年后,深切怀念挚友而写。贾大山是习近平1982年在河北省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时结识的“一个好朋友、好兄长”,也是习近平到正定县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提及贾大山,当时真可谓名震全国文坛,贾大山1943年生于河北正定古城,1964年作为下乡知识青插队务农,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后调任正定县文化馆馆员,曾任职正定县文化馆副馆长、文化局局长、正定县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习近平与贾大山的相识、相熟到相知,最早结缘于“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感念于作为一个业余作者的贾大山,以其绝佳的作品《取经》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桂冠,堪称中国文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近平到正定工作后,“经常听到人们关于贾大山的脾气、性格、学识、为人的议论,不由地让人生发出一种钦敬之情”,而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大山“那超常的记忆、广博的知识、幽默的 谈吐、机敏的反应,还有那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挚热情、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习近平看来,贾大山率真善良、恩怨分明、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才华横溢,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与大山相处期间,近平更多地把大山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贾大山作为自己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源于此,二人便有了长达15年的深厚情谊。
《忆大山》一文,习近平着笔细腻,言语淳朴,情感饱满,字字珠玑,力透纸背,字里行间,活灵活现,感人肺腑,振撼心灵。特别最让读者感动的是二人虽非亲非故,但其間缔结的真挚情感甚至超越了亲情,文中习近平与贾大山的3次惜舍泪别,每每真情自溢,读罢让人潸然泪下-------
第一次泪别,是习近平到正定工作3年时间后,将调任福建工作前的一个晚上。作者写道,“记得1985年5月,我即将调离正定去南方工作的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毕竟已有3年多的感情,二人经常促膝长谈,相互问候,嘘寒问暖,无际闲聊,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谈古今中外、社会人生,包罗万象,无所不及,无话不谈。习近平与贾大山均有相同的爱好,都喜好读书,习近平重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而贾大山则重于文学、史学和佛学,两人经常相约,每次闲聊深谈,似有说不完的话,表不尽的情。这一谈,常常聊到午夜时分,甚至有好几次竟聊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最终的结局,不是你送我,就是我送你。
第二次泪别,是1995年深秋,当时习近平获悉贾大山患病做手术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做诊断检查,适逢在京开会,习近平便抽空去看望贾大山。但见贾大山“面色憔悴,形体枯槁,蜷缩在病床上不停地咳嗽,只有那两只深深凹陷进去的眼球,还依然闪耀着流动的亮光”。见到习近平,贾大山挣扎着从床上坐起,紧握习近平双手,激动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习近平坐于贾大山床头,说了一些安慰的话。习近平知道,恶魔般的细胞已在贾大山肝脏、胰脏和腹腔大面积扩散,他实在不忍心让贾大山在病疼之中再过于激动,让其得以适度平静、休息,无奈,习近平只好起身与贾大山挥泪告别。
第三次泪别,是1997年2月9日(农历的正月初三),习近平如此的记忆犹新,皆因真情使然。但这一次,却是习近平与贾大山的最后一次见面。习近平最后一次去看望贾大山,但见贾大山“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瞬间使近平顿然心中有一种预感——感觉贾大山驾鹤西去为期不远了,真情溢表于此,近平触景自然难以抑控,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紧握贾大山手,心生情溢泪自流,顷刻间,习近平泪水溢满了眼眶。
读《忆大山》,心生无限感慨,许久难以平静。当时习近平是县委副书记,而贾大山只是文化馆的一个业余作者,身份的悬殊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深情交往与真挚友谊,依然能够“叠罗汉”,相互踩着肩膀翻门出入,两人亲如兄弟,感情至深,胆肝相照。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习总书记。试问今日,如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朋友真情、这样的群众感情,又有何人堪比?而习总书记却是真真切切地做到了为民、亲民、爱民。
-------香馨若兰写于2015年3月1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