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迹,抚摸着手边这本《秋之韵味》,心中只是感叹:这怎么可能呢?一群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怎么可能出一本诗集呢?可是,这是真的。是谁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呢?是求实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二四班的孩子!
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被告知对这个年级的孩子要开设全课程教学模式。全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全”字,是试图将传统教学模式小小地改革一下,把界限分明的文、理、音、美、体等课程统合一下,让孩子在统合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让线状接受的单一知识,在统合思路中变成片状多方位渗入,尝试开发孩子智力的新路径。经过才一年多两个月的训练,出成果了!这本“秋的韵味”就是明证。
《秋的韵味》是老师将孩子们课堂上随机创作出来的“作业”收集起来,印成了一本诗集。其范围之广包括每一位孩子;其形式之新都是新体诗之文艺范儿。二年级孩子写诗,而且这么优美,这么清新,这么可爱,你见过吗?不多见吧!秉承学校的创新教育的理念,孩子们用自己的智慧、才能与辛劳换来的硕果累累呀!
诗歌是采用仿写的形式。仿写日本久负盛誉的童谣诗人金子美玲的诗歌。金子美玲的诗以纯粹、自然、简洁、优美取胜。孩子们的仿写,汲取了金子美玲诗歌的精华,又都有自己的个性渗透在内。
比如:杨怡轩同学的《如果我是白纸》,把“白纸”比喻成“美孩子”,可以在上面画画、做装饰,所有小朋友都喜欢他。是多么欢快乐观的主题呀,这就有了跟金子美玲诗歌中淡淡的忧伤的调子不同了。金子美玲有着不幸的遭遇,而我们的孩子可都是生活在阳光下的幸福宝贝啊!孩子们的生活印迹、那一点点的经验见识也都体现出来了。
孙翊宸的“三角龙”“霸王龙”“剑龙”“化石”等等,一定是他参观过自然博物馆,获得了这些知识,才写出这样的诗篇的吧!
王奕翔同学的“嫦娥”典故的应用,不一样是调动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吗?对远古神话“嫦娥”与“仙丹”的运用,说明这孩子对这个典故的了解很透彻,所以,运用也很恰当。孩子们也学到了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拟人,比如比喻等等。
袁熙和把“春风”比做“妈妈的怀抱”;王梓旭把夏天的风比喻成“火焰”,都很贴切呢!袁子轩把大树、毛毛虫、小鸟拟人化,不仅写出了童趣,有了想象。而且结尾紧扣主题,结构上非常完整呢!
我这里举的例子挂一漏万。每个孩子的诗篇都很可爱,让我读起来爱不释手。我在想,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选择了金子美玲让孩子们仿写。这简直是太合适了!孩子们学习了金子美玲的纯粹与美好,摒弃了她诗歌中的忧伤,更加真实地表现了二年级阳光快乐的小天使们的情感与想象。将孩子们的稚拙之作收集积累结集。这可真是个大胆的主意。这对孩子们是一个多么大的鼓舞啊!有这样一片园地,有这样有心的“园丁”老师,那,将来保不齐会从这个班级里走出咱中国的金子美玲,也说不准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