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心理
婚恋必读《爱的艺术》

婚恋必读《爱的艺术》

作者: 名程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2-19 07:26 被阅读0次

    亲爱的朋友,你好!今天是我日更文章的第78天,我是名程,一个在创业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服输的人,信奉终身成长,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持续学习输入,不断输出分享,希望不管是分享一点事业,情感或者学习方法认知,希望有一点点收获!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婚恋必读《爱的艺术》这本书。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听很多教人谈恋爱、处理婚姻关系的书,听的当下会觉得恍然大悟, 想着“哎呀,婚姻原来是一个人的事”,“嗯,爱原来是一个动词啊”,听完感觉自己脱胎换骨了。

    但是,一吵架,就原形毕露,还是会气到爆炸。这时候那个Ta要跟你说“婚姻是一个人的事”,你恨不得抽死Ta,立马让Ta的婚姻只剩他一个人。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根节儿在哪儿,直到看到这本《爱的艺术》。这本书可以说是那些教你谈恋爱、教你处理婚姻关系书籍的理论老祖宗。书很薄,只有八万字,但分量很重。

    解决了爱究竟是什么,怎么爱才能幸福的问题,还解决了我们在婚姻爱情中知行合一的问题。

    以前听过的那些理论,之所以一到用的时候就掉链子,是因为那些书籍,总是抱着问责的态度,让你反省自己哪里不对,告诉你,你吵架、你愤怒,是因为你内心有欠缺。这些道理吧,冷静的时候,听着还是那么回事儿。可事儿一来,你都把我委屈死了,还敢跟我讲道理呢!

    这本书不一样,它是主动给你赋能。作者弗洛姆告诉我们,在婚姻爱情,以至于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你都可以拥有掌控权。因为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你可以掌握的能力,而不是被动等待被爱的状态。生气时,只要想一想你才是能扭转局面的那个人,是不是感觉好多了。

    爱这个事儿也是这样。尽管听了很多道理,看了很多书,大部分人对于爱还是会有三种很典型的误解。

    第一种典型的误解是,大家把爱看成一个“如何被爱,而不是如何去爱”的问题。

    所以,绝大部分人都在努力地争取别人的爱,而不是努力地去爱别人。很多特别渴望被爱的女孩子就去整容啊,贷款买名牌包啊,甚至去上所谓的女德班。男孩子呢,就是想方设法挣钱,提升自己的地位。

    第二种误解是,大家认为爱最多是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

    就是我现在没有拥有爱情,不是因为我欠缺爱的能力,是因为人海茫茫,真命天子还没有出现;我现在婚姻不幸,完全是因为遇人不淑,离婚就好了。

    最后,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误解:

    爱就是坠入情网。
    人们认为这种经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没啥好学好争取的。这其实是混淆了“爱”和“爱上”。坠入情网,仅仅是爱的第一个阶段。如果你把爱等同于坠入情网,那么这样的爱注定是短暂的,也是必然消逝的。 

    对于爱,如果你也持以上几种观点,那你给自己的定位可能就是一个被动者了。弗洛姆告诉我们,爱其实是一个特别积极的行为。如果你遵循爱的本义,在婚姻爱情中,把自己定位成主动者,不仅能把道理落到实处,时刻掌控局面,还能在爱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各位,你们知道什么叫积极的行为吗?

    你觉得一个人因为想多挣钱,所以连天加夜地工作是不是积极的行为?不是,这时他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其实是一种消极性。他是受钱的驱使而工作,本质上他是一个受苦的人。

    爱情之所以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就在于它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很多人把“给”理解为做出牺牲,这是不对的。只有性格还停留在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才这么看。有创造性的人会认识到“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人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富足和活力。

    这就解释了一个现象,就是如果你有过不止一段恋爱经验,你会对自己率先主动爱上的那个人印象更深,即使Ta不是条件最优秀的,也不是对你最好的。因为你在那段恋爱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

    “给”什么呢?一个人能给别人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通过“给”,他丰富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的生命力。

    就比如我现在给大家讲书,我把自己理解的知识给到大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收获一定是最大的。我发现我原来掌握了知识,也拥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个不错的人。这样我就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如果我看了一本书,藏着掖着不讲给别人听,我永远也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这种潜能。

    除了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丰富自己的潜能,你在爱别人时,大概率也会得到对方反馈给你的爱。因为虽然你做这一切的动机,都不是为了回报,但在真正给予对方爱的过程中,对方的潜能会因为你的活力而激发,自然而然反射回来,你不可能完全不受影响。

    所以,真正的给予是自然而然地让接受的一方也成为贡献者。爱会凭空创造出某些东西,双方都会因为这些创造而欣慰、幸福。

    除了给与给予之外,爱的主动性也体现在:爱常常包含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第一个要素是所有的爱都蕴含关心。

    关心是一种需要付诸行动的品质。就像电影《小偷家族》中,养母信代抱着被亲生父母虐待的由里说的:“如果有人嘴上说爱你,但打你,那他一定在说谎。爱你就会像我这样紧紧抱住你。”

    爱的第二个要素是责任感。

    我们一听责任感,就感觉:哇,好沉重啊!因为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责任是外部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但它的真正意义是:我自愿地对另一个人的需求做出反应,不管对方有没有表现出来。

    但是,如果没有第三个要素尊重,责任可能就会变成支配和占有。各位知道尊重的意思是什么吗?尊重表示的是发现一个人的本来面目,认识他的独特个性。爱一个人就要顺应他自身的成长规律和意愿,而不是服务自己。

    这里我们来看一种情形:如果一个男孩愿意把一个女孩宠成小孩子,什么都不要她做,不要她工作,也不要她做家务,论文替她写,麻烦替她解决,恨不得她上厕所都抱着,你觉得男孩真的爱女孩,尊重女孩吗?

    答案是否定的。

    你说哪个女孩不愿意被宠着呀,宠她不就是顺应她的意愿吗?这里就牵涉到什么才是人自身成长的规律和意愿。

    网上流行一个吐槽神句说:“上班就是为了赚钱,不要跟我谈什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但是真正的调研数据表明,上班时候产生的幸福感,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心流的概率,远远高于休闲玩乐时。这说明什么?说明你不是不想上班,你只是不想被生活逼着上班。

    事实上,人最大的意愿就是拥有创造性。一个没有创造性的人,不管表面上过得多舒适,内心都是无力、空虚而且焦虑的,不信你问问那些打了一天游戏的人。所以,爱女孩子并不是把她宠成废人,爱男生也不是支持他一直打游戏。
    爱的第四个要素,是了解。

    了解有很多层次,爱需要的是超越表面,直达本质的了解。听着好像有点难,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能超越对自己的关注,按照对方的本来面目去发现他。

    弗洛姆告诉我们,想要和另一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动力会催生了解秘密的欲望。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爱对方,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了解对方。某种意义上,爱就是对他人的主动洞察力。

    一起回顾下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首先,人们通常存在三种爱的误解:把爱误以为是被爱的问题、是对象的问题、是坠入情网的问题。这些误解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把自己定位为被动者,但事实上,爱是一门积极性的艺术,是一种给和给予的能力。

    除了积极性之外,爱通常还包含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这四个元素。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一种激发人勃勃生机的力量。它是主动“站进去”而不是被动“沉迷于”的活动。它是给予,而不是接纳。

    大家在听完这一部分之后,可能会想:真正的爱要求这么高,听着好像难以企及,我们干嘛要死要活地非得爱啊!可事实上人们对爱情总是一边嫌弃,一边苦苦追求,这是为什么呢?

    弗洛姆告诉我们,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终极解决。

    这话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人类有一些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没有爱来解决,我们会活不下去。其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孤独。我们看美剧就知道,监狱里最严重的惩罚,就是关禁闭,用孤独教训犯人。

    为什么说孤独是我们生存的基本问题呢?因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一个状况,就是我们已经从动物界独立出来了,而且人脑经过一代代进化之后,带来了两种心智能力:一个是高度的自我意识,一个是跨时空思考的能力。这两种心智能力,让我们从动物觉醒为人,同时也让孤独变成生活永久的底色。

    所谓的自我意识就是我们人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知道“我”就是“我”,也知道除了这具孤零零的身体之外,其他一切都不是“我”。我们知道,女性和男性不一样,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清楚这一个独特的“我”为何物,所以,孤独是人生的终极形态。

    这种孤独就像无法忍受的监狱,如果我们不能以某种方式,和别人,和周围的世界结合在一起,我们就会疯狂。而爱使我们和别人,和周围的世界结合在一起,是让自己免于疯狂的最理想的方式。

    那么,爱情为什么是所有结合方式中最终极的追求呢?这就要说到第二种心智能力,也就是跨时空思考的能力了。它是指我们的大脑,不仅能思考现在的事,还能回忆过去的事、推测将来的事。这种能力和自我意识结合,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不仅活着的时候是孤独的,死后更是孤独的。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场景,当世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都即将忘记你的时候会怎么样?

    电影《寻梦环游记》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电影里,人们相信亡灵节这一天,逝去的先祖们会在花瓣的接引下,回到现实世界与家人团聚。但是,只有被家人供奉了牌位的人,才能回家。

    热爱音乐的男孩米格尔,在亡灵节这一天误入亡灵之城,却意外遇到了高祖父。已经逝去的高祖父,因为唯一记得他的太奶奶行将就木,差点儿在亡灵之城中迎来第二次死亡。至此,我们才知道,原来每个人都有两次死亡:一次是肉身停止呼吸,一次是世间再也没人记得你。

    当你的所有印记从这个世界消失,你就迎来了第二次,也是最终的死亡。只有爱才能战胜终极死亡。在我们活着的时候,爱能抚慰我们的孤独,哪怕死后,想到世界上还有我们的孩子记得我们,也能减少一些凄凉。

    当然,面对孤独,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用爱来解决的。人们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试过用致幻药,用酒精把自己迷晕,绕着孤独走;试过和群体结合在一起,用从众带来的归属感对抗孤独;试过用创造性活动对抗孤独。人类的种种尝试都是在努力铸造两面盾牌:一面是归属感,一面是价值感。

    但是,除了爱,所有的尝试都难以兼顾归属感和价值感。因此,对人类生存问题最圆满的回答,就是用爱达到人际的协调,达到我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创造出新事物、新境界。

    作为一个普通人,成为创造者最自然,也是最容易成功的途径,就是在保持自身完满性和个性的前提下,和另一个人完全结合起来,凭空创造一个世界上本没有的孩子。这种对人与人之间融为一体的渴求,是人类最强有力的奋斗动力,让人类得以保存种族。

    至此,我们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对爱九死而不悔,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爱完全不能活?因为爱是我们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终极回答。我们来回顾一下,因为人类的进化,我们拥有了自我意识和跨时空思考的能力,这两种心智能力让我们意识到自身的孤独和死亡宿命。
    为了抵御孤独和死亡的宿命,人类创造出了两面盾牌,分别是归属感和价值感。而通过爱和另外一个人结合在一起,在克服孤寂和隔绝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是我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最理想途径。

    从根本上讲,爱并不是和一个具体的人的关系,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特征的倾向性。它决定着一个人和整个世界的密切性。所以,我们去看一个在爱情里一团糟的人,很可能发现他的亲情状况更糟。

    如果是父母让我们在亲情中有阻碍,那我们在爱情里还能不能逆袭?

    越是认同爱很美好,我们就越好奇为什么有的人不具备爱的能力?也越想知道这些人还有没有可能得到幸福?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盘点一下先后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人。

    我们的生命从母亲那里开始,爱也从母亲那开始。母亲既是第一个爱我们的人,也是我们最初爱的对象。在和母亲相处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的生命开始孕育。此时,我们和母亲处于共生性结合的状态。在生命形式上,胎儿和母亲是两个个体,但生命又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这种结合中,双方虽然身躯独立,但心理上相互依赖。

    如果我们对爱的理解停留在这个阶段,成年以后就有可能成为感情中的受虐狂或施虐狂。受虐狂是共生性结合中服从的一方,他为了摆脱孤独,让自己成为别人的一部分,让别人支配他、管教他、保护他。受虐狂不必做决定,不必冒险,但是他没有任何尊严,很难说是一个完全的人。

    施虐狂是共生性结合中主动的一方,他用吞噬对方的方式来摆脱孤独。虽然看似强势,但他同样需要依附于对方,也缺少自己的尊严。

    在和母亲相处的第二个阶段中,婴儿很快发现他哭时妈妈会来抱,饿了妈妈会来喂他,他感受到自己被爱。母亲无条件的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信念:因为我是我,所以我被爱。这种爱是极乐,是安宁,无须索取,不必报偿。但这种无条件的爱,不能习得,不能创造,也不能控制。

    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一旦没有获得这种爱,他不能通过任何途径来创造,而这往往是习得性无助心态的最初根源。

    在大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从小不被母亲疼爱,虽然靠着自己的打拼功成名就,但是她一直内心痛苦,很想弄明白,母亲为什么不爱自己。

    其实,苏母赵美兰之所以不爱苏明玉,很可能是因为她也没有从自己母亲身上感受过爱。当年,为了给苏明玉舅舅创造进城的机会,强逼着苏母赵美兰嫁给能提供城市户口的苏大强。可以想见,苏母的背后一定也有一个对女儿爱无能,榨取女儿价值供养儿子的母亲。

    在母亲的压迫下,苏母认同了女儿就是用来补贴儿子的,并因此苛待自己的女儿苏明玉。当苏明玉试图反抗时,她恼羞成怒,这不过是因为苏明玉揭开了她是一个可怜人的事实。

    现实中也是这样。一位不幸的母亲,会影响几代人。而一个热爱生活,经常感到愉快幸福的母亲会帮孩子树立对生活的甜美、幸福的信心,让孩子感觉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是很美好的。

    当孩子慢慢长大,母爱备受考验的标准就是变成了能不能在孩子生活中得体地退出。还记得吗,我们前面讲了爱一个人就是要关心他的成长,顺应他的规律和自我意愿。孩子总会长大的,想要走到更远的地方,自由地探索。对于母亲来说,这就意味着她要接受孩子离开她,不仅要接受,还要支持,要从内心里希望孩子离开她。

    事实上,这个过程从孩子六岁起就开始了。虽然父亲始终在那儿,但弗洛姆认为直到六岁之后,孩子和父亲的关系才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人如果只停留在无条件的母爱中,没有父亲有原则、有权威的爱加以引导、约束,他可能会习惯于被爱。只有当孩子渐渐地从父母处习得所有重要的特质,他才变得成熟。
    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就看他在内心中是不是自己的父母,他是不是既有母性心态,无条件地爱自己和这个世界,又有父性的理智,能对自己加以约束。

    人成熟以后,很快会迎来我们最为关注的爱情。和父母之间的爱不同,两性之间的爱情是排他的。但是这里的排他,仅仅是指生活层面,

    在精神层面上,真正爱一个人,就会在Ta身上爱全世界。爱上一个人,绝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它同时还是一种判断、一种决定、一种承诺。

    人们有多不会爱自己,不敢爱自己。因为在大家的意识中,爱自己就等于不爱别人,就等于自私。

    事实上,爱自己和爱别人不但不矛盾,而且还紧密联系。至于真正的自私者,也不是因为太过自爱,而是缺少自爱。

    实际上,每一个自私的人,都深深地恨自己。他缺少对自己的喜爱和关心,缺少创造性能力,只能靠焦虑不安地攫取来获得满足。表面上他很关心自己,其实不过是在费力地试图掩盖难以关心自己的事实。

    比如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大强,为什么在苏母去世之后,他会逼着并不宽裕的儿子给他买大房子,搞豪华装修,请保姆呢?就是因为他一辈子都活在苏母的阴影之下,活在深深的无力之中,他在自己身上几乎感受不到任何创造性,他讨厌自己,也习惯了漠视自己。

    所以,在外部压力突然消失之后,他用压榨孩子的方式满足自己,以为这样就能装作很关心自己。

    而自爱的另一个假想敌——过分的无私,本质上也是一种自私。因为他没有自爱的能力,没有欣赏任何东西的能力。过分无私的母亲,常常会培养出焦虑的孩子,因为他们被母亲隐蔽的敌意影响,却又无法批评她。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比来自懂得自爱的母亲的爱,更能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爱和幸福的了。

    有很多孩子都没有这样的好运,他们从来不知道所谓的最佳精神状态是什么。他们从来没见过深情的男女,没见过慈爱的母亲。他们只是从父母、从周围人那里继承了相似的心理机能,并当成典范,传递给下一代,就像《都挺好》中苏母赵美兰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没有爱的能力的原因。

    那么,如果在孩提时代,甚至以后的生活中都没有获得过爱的体验,有没有可能再学会呢?一个从来没被母亲爱过的人,有没有可能在爱情中逆袭呢?弗洛姆认为,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他把一丝希望放在了教育上。

    弗洛姆认为通过精神品质的传授、人生态度的传授,人们可以效仿自己真正想效仿的人。他非常推崇中国古代的教育,所谓师父,就是如师如父。

    在这一点上,电视剧《都挺好》的编剧和弗洛姆不谋而合,编剧为苏明玉安排了师父老蒙,师父不仅带她在商场上打拼,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亲人般的引导和慰藉作用。

    很多人对电视剧《都挺好》的大团圆结局不满,觉得编辑在粉饰现实。事实上,苏明玉在结局表现出的宽恕,正是她真正获得了力量感的表现。在师父的指导、男友的安慰、亲人偶然透露出温情的共同作用下,她不再是只能怨恨父母的缺爱者,而是变成了爱的主动发出者。

    其实,爱与被爱就像一个不断变动的循环,那些初始状态被爱的人自然很幸运,但没有一早被爱的人,在辛苦的努力和学习之后,也能通过改变自己的状态,推动整个循环的良性转变,因为爱是一种主动的,有力量感的艺术。

    在分析了爱的各种形态和对象之后,弗洛姆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在当时的西方社会,真正的爱变得极其罕见。

    判断标准很简单,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真正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到这里,我们就讲完了爱的各类对象以及各种形式的爱。随着人的降生,人首先会遇到无条件的母爱。但若母爱是有条件的,或者停滞在主导和服从的关系中,孩子成人之后就有可能发展出共生性的结合,或者丧失爱的能力。

    如果父亲给了权威引导,母亲也得体退出,人就会变得成熟,从而迎来具有排他性的的爱情。真正的爱情,需要人先学会自爱。而放眼当时的西方,真正的爱已经极为罕见,大量虚伪的爱被人们误认为爱,这一点,与当今并无二致。

    可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向往着真正的爱。那究竟怎么才能抵达真正的爱呢?

    弗洛姆首先告诉了我们,爱是一种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自身去获得,并且只为自己获得的个人体验。言下之意,就是说别把宝都压在“我”身上啊!话虽然这样说,老爷子还是很仁慈地给我们提了一些注意事项和方法指导。

    他说,要掌握一门艺术,

    首先就需要有约束规范

    就像拉小提琴、画画、下棋,如果你只是心血来潮,随便学学,按自己的规则玩玩,那你最多最多只能达到业余水平,闲的时候跟自己玩玩,哄自己高兴,但绝对不可能练成高阶水平。还记得樊老师讲过的《刻意练习》吗,每个专业的小提琴演奏者,都要按照刻意练习原则练习一万小时以上。

    第二个重要因素,是专注感。

    专注是掌握一门艺术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培养专注极其不友好。我们太习惯一心多用了,吃个饭,我们要玩手机,要管孩子,还要听着音乐。很多人误以为在一件小事上专注,会腻味。但其实任何事只要专心做,就会令人振奋。真正让人疲倦的,是无聊。

    在爱中,专注首先就表现在认真听。比如晚饭时,很多人看似在和爱人聊天,时不时可能还提个建议,但事实上根本没认真听对方说话,他们只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看手机,一边盘算下面自己该说啥,而专注要求我们此时此刻充实生活。

    第三个因素是耐心。

    所有在艺术上稍有成就的人都知道,追求立竿见影是学艺的大忌。追求快,更快,已经变成我们下意识的选择了。我们会感觉,如果不能更快,就损失了什么。4G还不行,要5G,据说最新的5G,几秒钟就能下载一部电影。但是省下来的时间,除了用来消磨,我们也没有更好的应用了。 

    除了以上三个要素,掌握爱的能力还要满足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克服自恋。

    你说:我不自恋啊,我还自卑呢。大家不要以为自信心爆棚的人才自恋,自恋不一定是一个人觉得自己特别优秀、特别漂亮。

    自恋的含义是一个人只相信自己感受到的东西。

    比如一个自卑的人,别人怎么肯定他,他都不信,即使取得了成绩,他也不一定会改观,因为他觉得只是走了狗屎运。他只相信自己的感觉,而且越害怕什么他就越下意识地相信什么,知道了吗,自卑也是一种自恋。

    和自恋相对应的是客观,弗洛姆说:“客观是一种按照本来面目认识人和事,把真实现象和主观愿望或畏惧心理臆想出的形象分开的能力。”简单地讲就是能分清真假,分清现实和想象。

    你不要觉得这很好笑,很多人都分不清的。客观地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

    而理智背后的情感态度是谦逊。一个人只有谦逊、客观、克服自恋,才能真正触及所爱之人的真实内核,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把自己的活力投注在所爱之人身上。

    但是克服自恋需要信心。自恋的人之所以把自己封闭在防御系统里,就是因为他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世界也没有信心,他所有的畏惧和臆想都是出于对安全和保险的极度渴求。信心需要勇气,需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还要有心甘情愿接受痛苦和失望的态度。

    就爱的关系来看,一个真正有能力爱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对自身的爱有信心,对于别人身上产生爱的能力要有信心,以及对爱的可靠性要有信心。

    弗洛姆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掌控爱。当然,这只是实践中极小极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实践还需要你自己去经历……

    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并不是说不成熟的爱不值一提,毕竟谁不是从幼稚走向成熟呢。真正的爱就像心理健康一样,并不存在一个现实的黄金点,但是,它的确存在着一种向好的终极倾向,值得我们信服并为之努力奋斗。

    如果你在爱,你就会处于一种密切关注所爱之人的状态中,此时,你自然而然地感情强烈、头脑清醒、充满活力。爱的积极性和活动性,会让你处于觉醒状态,这种状态不允许你懒惰,只可能是你认真生活的自然结果,但你知道这很值得,因为真正的爱的过程和结果都很美妙,会给你极大的幸福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婚恋必读《爱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uu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