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我遇见一个人》金句摘抄

《当我遇见一个人》金句摘抄

作者: 叶雪白 | 来源:发表于2022-07-25 15:41 被阅读0次

    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看见是真正的爱。

    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他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我们睁着眼,却是全盲。

    父母一刻不停的焦虑着孩子跟自己预想中的不一样,为了避免焦虑,于是用各种手段“修理”孩子,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想象去表现。事实上,孩子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生命,和父母想象的不一样才是常态,如若相同,纯属巧合。

    孩子越小,与抚养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越是严重的心理创伤 ,越是多发于生命早期。在心灵成长过程中,最难疗愈的是母婴关系中的创伤。

    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故事多一份理解,对孩子就少一分评价和要求,多一分看见和疗愈。

    没有回应,孩子的世界漆黑一片。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如果婴儿在生命之初对获得母亲及时回应感到绝望,他未来的人生容易走向两个方向:一是非常乖,不敢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难以向别人表达需求,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另一种是无法忍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经常歇斯底里、没有界限的索取。

    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

    儿童期的不正常表现,都是孩子内心在呼唤婴儿期缺失的爱。

    如果妈妈和孩子的联结不深,请不要责怪自己,因为妈妈在婴儿时期,也没有被自己的母亲深情的看见过。

    怎样增加联结提升自己的心理能力?看似在谈亲子关系,看似为了孩子,但更重要的是疗愈自己,让自己成长。在为任何人好之前先为自己好,让自己好起来是为别人好的前提。婴儿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是父母疗愈自己的最佳机会。

    真正的陪伴是身心临在。

    如何面对哭泣不肯入睡的婴儿?不要阻止他哭泣,对于内心破碎焦虑的父母而言,哭泣的婴儿是极大的挑战。我们很容易做出的反应,是解决掉引起焦虑的外部事件,比如过度摇晃,夸张的哄婴儿,转婴儿的注意力等,总之就是要阻止他哭泣,不让他内心的情绪能量顺畅流动。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他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

    婴儿是父母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父母满足婴儿的自恋,是婴儿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

    从很小就被大人掌控,按照大人的节奏来生存的孩子,成年后非常容易进入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中。

    当孩子夜里醒来哭泣时陪在他身边,既不逃跑也不阻碍,觉察身体和心灵的感受,让自己的感受流动,等自己内心安静和规律起来,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回归内在的睡眠模式。

    我们面对痛苦时最容易做的就是直接解决掉引起痛苦的外在的人或事。

    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因为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

    及时满足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需勉强。

    在起跑线上超前几步,却可能要在整个人生之路上付出代价。孩子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有着神圣的内在规律,不需要任何早教机构去教。

    父母今天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就决定了明天别人怎么对待你的孩子。

    若父母用自己的全部认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他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打扰。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

    如果父母不自以为是的教育孩子,不强迫孩子做到父母想象的样子,孩子遵从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发展自己,成就会远远超过父母的想象所及。

    每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如果内心的某个空洞长期得不到爱的填补,就只能往里面塞电视、网络、手机、游戏等,但永远也填不满。

    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溺爱,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溺爱是家长在满足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并将之投射给孩子,跟孩子真实的需要并没有关系。以溺爱自居的家长,其实看不见孩子真实需要,更何谈爱孩子呢?

    真正让智力发展的不是知识,而是体验。体验才是滋养孩子精神胚胎的养料。

    请给孩子空间,让他自由感受、体验各种事物,别用我们狭隘的头脑来限制孩子无限的可能,如果把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都教给孩子,孩子如何比你更优秀?

    有充足的爱,好习惯自然呈现。所有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

    无论父母的话说的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动念想要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

    一些父母自己的童年太痛苦,爱孩子确实不容易,那就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吧!停止评判,不再控制孩子按照所谓的“正确方式”来生活,那么至少孩子还可以自救,甚至有可能发展出过人的能力。

    如果孩子的问题行为持续很久,父母可以反思一下:我花了多大力气来对抗孩子的问题行为?只要父母肯努力,没有孩子搞不砸!

    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的把负面的担心和评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

    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

    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其实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射。

    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

    存在性焦虑: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漠然的无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自我支离破碎,也就是存在性焦虑。有存在性焦虑的人很难安静下来跟自己在一起,要么找人说话,要么找点什么事情来做,连蹲厕所也得拿本杂志或者刷刷微博。

    拒绝不等于伤害。拒绝本身不会让孩子受伤,让孩子受伤的是附带的评判,没有评判的拒绝,爱依然可以流动。

    父母不是神,总会有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但这会让父母内疚,尤其是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于是在拒绝时总要附加一堆道理,以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虽然避免了内疚,爱的流动却被阻断。孩子体验到“被拒绝等于我是错的”,真正让他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达成,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被爱”。

    不带评判的拒绝,没有委屈的付出,爱的流动如此之美。

    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孩子的各种生命状态,难免让父母已经充满制约的头脑焦虑不安,父母若能自己去面对那份不安,不干预、不评价孩子,孩子已经转换了其他状态了。孩子本无事,父母自扰之。

    不改变,才能真正的陪伴。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本身就会让对方感到抗拒。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看见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正确”的对方。父母纠正孩子的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父母的关系进一步疏远。

    父母自己童年不快乐,要给孩子爱与自由,确实不容易。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也无需完美,但可以保持自我觉察,做诚实的父母。

    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

    好心没好报,说明那并不是真的好心,只是没有界限的控制,是想要控制别人按照“我认为的正确道理”生活,当然会遭到别人的反抗。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当别人希望听取我们的意见时,我们才真诚的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馈。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无需为别人的选择负责。

    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验了扭曲的痛苦。父母在哪个方面不控制孩子,孩子就会在哪个方面发展的好。

    父母可能婚姻不幸福,工作不理想,即使有一大堆缺点也不要紧,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要父母能管住自己,不试图去教育孩子怎样生活,怎样思考孩子,就可以活出远超出父母想象所及的精彩人生。

    遗憾的是,有的父母越是自己活得悲催,就越有无穷无尽的欲望去操控孩子的一切,甚至以死相逼。为什么父母放不下对孩子的控制?父母认为,不管教,孩子就会堕落。真正的原因在于:管教孩子是这些父母“毒瘾”发作时缓解痛苦的毒品。

    家长疑惑:到底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可以不管?判断的方法是这究竟是谁的事情?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无论父母多么看不惯,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内观自己。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定海神针”,如果不把夫妻关系摆在家庭关系中的首位,必然会出现各种扭曲的后果。

    父母因孩子的行为而失控暴躁时,要有一个意识自己内在“受伤的婴儿”被启动了。

    孩子遇到挫折,会让心理脆弱的父母感到失控,父母无法面对自己的焦虑,于是情绪迅速转化成愤怒,指责都是孩子的错。

    童年的匮乏感影响孩子一生。

    “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积累三代的财富才能培养出贵族,而是指内心的匮乏感要经历三代以上才能转变。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将来能否丰盛很多,父母不愿意痛痛快快的给孩子买东西,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孩子由此得到的仍然是匮乏感,还有愧疚感,将来他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要不要百分百满足孩子的欲望?满足还是不满足孩子的欲望,取决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那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那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花钱。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满足,也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配不上,将来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丰富的物质生活。

    父母满足了孩子童年的哪些需求,孩子将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著,有自由去体验更高层次的需求。

    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与他们分享工作并获取金钱的乐趣;请不要再唠叨,珍惜不浪费,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拥有富足美好的生活;请不要再向孩子倒苦水,养家多么不容易,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为了孩子将来物质和精神的丰盛,请父母收起自己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传递给下一代。

    失败者不是物质社会造成的,而是潜意识造成的。

    一个人能拥有多少财富,取决于他的潜意识认为自己配得上多少财富。

    潜意识和金钱关系的好坏取决于童年时期父母对待孩子欲求的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我遇见一个人》金句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wg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