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以及影评
和妈妈冷战了半年,最近关系缓和了,我心里很看重,认为这次不是简单的母女吵架和好,而是一个契机,我和妈妈的关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母亲和需要控制的问题少女(我妈好像一直这么看我),不再是可怜兮兮的我和冷漠的妈妈(我心里好像是这么个机制),而是我们理解了彼此现在的生活,承认我们的不同,并且决定给予支持。我很珍惜,妈妈也一样。
昨晚是幼儿园的帐篷夜,图哥第一次离家住校。临下班忽然觉的心里空空的,想起妈妈几次说起电影《无问西东》,就打电话约了妈妈。
电影是8点,我们先去呷哺吃东西。和妈妈这样平静吃饭的时光好像不多,上学上班的时候,她总是忙忙碌碌的做饭、洗碗,说些别的什么或者催着把饭吃光。今天,我们就只是单纯分享食物、品尝味道、度过时光。
第一次提前10分钟进场观影,以前我们总是把时间排的满满当当。
情绪全程跟进,我恐怕是全场哭的最卖力的。每次看电影,黑暗里总会有左邻右舍飘过来的小眼神儿——经常还不到泪点就哭得不行了。不过,我是很享受其中的:)
电影选取了广告公司主管张果果(张震)所在的现代、陈鹏(黄晓明)王敏佳(章子怡)和李想(铁政)所在的60年代、沈光耀(王力宏)所在的抗日战争期间、吴岭澜(陈楚生)所在的民国时代四个时段,分开来交替呈现:沈光耀(王力宏)出身名门考入清华,德智体美样样优秀,恰逢侵华战争,母亲教育他“享受自己的人生,丰富阅历,不要为了功名利禄所累”,可是他最终弃学参军成为飞行员,在一场艰苦的战争中和敌舰同归于尽;陈鹏和王敏佳还有李想是小学同学,两个男生都在心里爱慕着青春美丽的女孩,因为一个偶然的义愤行为(护士敏佳和医生李想一起给饱受家暴折磨的小学老师的妻子写了一封批判信,)丧心病狂的师母以勾引有妇之夫的名义找到医院,平时医院里的护士们就羡妒这女孩,一时间不明就里的掀起了众怒,女孩成了众矢之的,李想本可以澄清,但为了支边青年的前程,他选择了缄默;张果果从尔虞我诈的商场上转圜,终于选择了不问结果,发心帮弱。
三段故事以百年清华历史为时间线,沈光耀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云南)时期的学生,他开飞机时救助的一名孤儿后来上了清华,最后参与研发出第一颗原子弹的科学家陈鹏,张果果的父母也是支边医护人员,被理想舍身救命,果果的父母每年去祭拜救命恩人,李想也完成了灵魂的救赎。
弘扬的是一个精神“做真实的自己”。这个精神第一次是由清华校长梅贻生对吴岭澜(陈楚生)说的,吴面临着理转文科的困惑,他说无论是什么书,只要读书就心安。校长告诉他,只有追求真实的自己,才能展现自我风采。吴岭澜又告诉了学生沈光耀。还有,参与研发第一代原子弹的清华学生陈鹏。因为爱慕敏佳,面对学校参与核研究的分配,他直接拒绝“我有要照顾的人”,在敏佳深陷困境时,他不顾一切救她,真切的爱护着她。
电影里“不真实的自己”包括几个部分呢?
从众——敏佳的同事不明就里,打死了所谓的“第三者”。暗指国人吃瓜从众心理吧。
盲目牺牲——小学老师的妻子,供老公上了大学,坚持着名存实亡的婚姻,害“死”了敏佳,自己也跳井自尽。
狂热功名利禄——李想为了前途,抛弃了敏佳,直到她被打“死”。最终在支边的过程中用拯救别人,来救赎灵魂。
迷失在利益纠葛——张果果,在商场为了利益明争暗斗,失去内心的皈依。
电影秉持了人性善的出发点。告诉我们,珍惜特别的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更上位一些就是:为一己之善。而一个爱自己、有良知的人怎么会没有家国情怀、怎么会没有同情心、怎么会不爱他人。
好多人拿这部电影和芳华比对,也许是相同的历史背景,都反映人性吧。《芳华》更多是对人性自私、利己的无奈,对社会不公的无奈,对历史洪流的批判与无奈。两部电影都是开放式结局,芳华里主人公历经风雨相依为命,虽然没钱患病倒也内心坦然。《无问西东》敏佳劫后余生,踏上坚持寻爱的旅程,“生死之间吗,是你用爱托住了我的生命,现在我也要托起你”……
《无问西东》的主基调更积极,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有很多阳光、草原、蓝天、山谷、奔跑和跳跃的宏大画面,让我联想到美国精神,自由、平等、博爱,真实一点,简单一句,干就完了,没那么多事。
《芳华》的主调更悲观,或者说是现实主义。查了一下《无问》的编剧兼导演李芳芳,16岁时创作了《十七岁不哭》,还记得我初中那几年,特别痴迷那部电视剧,还买了原著,最后被同学东借西借找不到了,就又买了一本。李芳芳少年成名,应该也是80后。也许冯导经历更多,更了解中国?还是他更任性?我也说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