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作者: 乐乐妈妈五五开 | 来源:发表于2018-05-07 19:00 被阅读0次
    向死而生

    2003年,电影《魔戒》里永生的精灵说,死亡是上帝送给人类的礼物。

    我不解:永生,怎么能懂得死亡的痛苦?

    2017年,第一次听说“向死而生”。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他认为,“死”是过程,“亡”是结果。我们自出生起,过去的每分每秒都在“死”,直到入土为安达到“亡”。

    我假装理解,“假装豁达”地去跟朋友分享新学到的知识。

    2018年,《奇葩大会》有个做死亡体验馆的嘉宾。主持人问,根据你过往经验,谁怕死。嘉宾答,“没活够的”。

    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不愿意谈论生死,是因为我没活够!

    再回想起,有些客户拒绝买保险是怕“被方”,其实不是风俗的原因。

    真正原因在于:他“没活够”,没有实力去抵御风险,从而寄希望于通过“不被方”来祈求自己的好运气。

    再回想起,马云说,如果有可能他不会写阿里巴巴“100次成功经历”,只会写“100次失败经历”。

    再回想起,李嘉诚说“旱时,要备船已待涝;涝时,要备车以待旱”。

    为什么金字塔顶端的人这么从容谈论失败和生死?

    而我们还在寄希望于“不谈论”而“免灾”?

    从现在开始,我完全接受“向死而生”,好好生活,提高每分每秒的质量。

    1,对家人给予更多的关爱;

    2,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成长;

    3,认真对待遇到的每个人,无论是客户,还是陌生人。

    但愿,当我弥留之际,我能坦然迎接死亡。

    我能对自己说,我这一生“活够了”,“不留遗憾”。我没有浪费有限的生命,我尊重它并走完了它。

    ————————评论分割线———————

    来自鲍同学的评论:

        很荣幸拜读您的文章,《向死而生》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很形象的类比。“死”是过程而“亡”是结果。

    女人和男人对抗死亡威胁或者中年危机的采取的措施,可能是不同的,女人可能更倾向于繁衍后代,而男性更倾向他的社会地位,事业,甚至是作品。当男人想别人展示他的作品的时候,那种自豪感,和女人谈起自己喜欢的孩子时的那份自豪感很像。

      美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说,每个人都要直面人生的四个根本命题:死亡、孤独感、自由与责任,以及生命的意义。亚隆提出了一个很常见也很有意思的解释,他说对抗死亡的一个重要办法是影响力,如果一个人虽然死去,但他对这个世界还存留着影响力,那么就意味着他仍然存在着。

    来自万同学的评论:

    看了你的文章,看得出你很用心思考、写作,通过写作感悟人生,指导自己的行为!向死而生我看很多人写过,我不知道它的出处,我的理解不深刻。对于害怕死亡,我有一点想说:正常情况下没人能活够的,因为职业的原因,我接触了很多高领老人,他们曾经叱咤风云,面对死亡,他们不是因为活够而坦然接受,更多的是明白无法逃避而无奈接受!期待下次和你相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向死而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wv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