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聪明养育》,第七节,养育不割裂,育儿更从容。

聪明养育》,第七节,养育不割裂,育儿更从容。

作者: i木槿 | 来源:发表于2020-01-21 10:27 被阅读0次

    孩子小时候愁长牙长几颗,长大了又愁不会交朋友,每个阶段都有发愁的事情。如果你能用长远的、发展的、整体的眼光看孩子的成长,可能会少点担心,多些淡定。

    我们到底为什么焦虑,怎么才能变得稍微从容一些?

    完全不焦虑似乎不太可能,网上有一句经典笑话:说为人父母就是一个不断瞎担心的过程,愁会爬不会爬,愁长牙长几颗,到后面愁会不会说话,愁会不会自己上厕所,总之,每个阶段都有发愁的事情。

    其实等事情过了,你再回头看,根本没有那么严重,可不就是“瞎担心”嘛。但是当我们处于那个阶段的时候,还是情不自禁地担心。如果我们能用长远的、发展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孩子的成长,可能多些淡定。

    亲子关系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单进程

    我们有很多担心,一个常见的担心是:孩子现在怎么样,那么将来一定会变得怎么样,有很多坏的猜想。这个现象非常普遍。

    当你想到孩子发展这个事情,你一定要有发展的眼光,记住孩子是从婴幼儿到儿童再到青少年,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孩子本身不是消极地只接受别人影响的容器,孩子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有自由意志。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随着经验的增多,变化就产生了。

    成长就是各方面产生变化的过程。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不要觉得孩子现在怎么样,然后我们就很恐惧,他们将来一定会怎么样。孩子的发展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发展也不是一个线性的单进程。比如,他们小时候是个内向的人,将来就一定是个内向的人;他们小时候不会收拾东西,以后就定会邋邋遇遢。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人的发展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比方说,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如果小时候他的父母对他的需求比较敏感,他的幼儿园老师比较温暖,小朋友们也比较友好,那个孩子将来可能会比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比较好地和别人交往。但是,如果他的生活发生了突变,比如,父母离婚,母亲带着孩子去了另一个地方,环境发生了改变,也许这个孩子又会变成内向的人。

    同样一个内向的孩子,如果小时候父母对他的需求不敏感,同伴不友好,老师又要求比较高,那么,这个孩子成为一个内向的人概率就会比较大。但是,如果他以后碰到一个特别好的老师,有几个很好的朋友,也许他也会变成外向的人。

    这就促使我们关注发展的环境或背景,每个人发展的背景都是独特的,自身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背景不同,极有可能成长的道路也不同。

    对于父母也好,教师也好,任何和孩子一起相处的人,如果我们具有发展的多进程概念,就不会给孩子贴个标签——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学不好啦,或者你将来一定不能怎么样。孩子有很多机会能走向不同的道路。

    所以,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你觉得有了问题,不必急于去解决,先冷静一下,观察一下,把孩子的行为记录一段时间,当然也要记录一下父母对这个行为的反应,再记录一下孩子对父母的反应的反应,记录一下这些互动的过程,也许就能找到原因,也许还能发现怎么做对你的孩子最有效。

    把眼光放到孩子整体发展上

    第二个普遍的焦虑是,孩子有这样的问题,我必须要做点什么。或者我一定要改变他这一点,不然他以后会一直这样。经常把眼光死死地盯在一个问题上,有时候越紧盯,反而越让人看不清楚。所以我认为大家需要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整体性。

    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三个方面:生理过程、认知过程、社会化和情感过程。它们之间是互相作用,共同发展的整体关系,而不是独立发展,可以被割裂开培养的。

    比方说,有很多父母纠结上小学前要不要学认字,如果你只盯住认字这一件事情,而忽视了发展的整体性,那么你的纠结就没有尽头了。因为,不管怎么做,都是有风险的。

    有妈妈说,自己一贯对孩子快乐教育,学前没有辅导任何认字和算术,结果上了小学跟不上天天被老师差评,自己每晚都忍不住对孩子咆哮。还有的妈妈说,学前教认字和算术就行了吗?太多学前教了小学内容的孩子,上一年级没兴趣听课,不停地和别人说话反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真是让人纠结的问题,教还是不教?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第一种情况:不教。有的孩子有可能跟不上,再加上来自老师和父母的压力,从此丧失学习兴趣;

    第二种情况:不教。有的孩子可能不受影响,上课认真听讲,很快就能跟上;

    第三种情况:提前教。有的孩子可能觉得自己会了,上课不听,反而没有学习的兴趣;

    第四种情况:提前教。有的孩子觉得自己会了,自信心大增,同时受老师喜欢,进入良性循环;

    第五种情况:不刻意教。孩子自己有兴趣,自己问,自己学,也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很多。

    为什么同样的事情,结果迴然相异?我们作为父母需要站得高一点,不要只关注孩子的问题,而是和孩子一起面向未来。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自己应该怎么做?这都是父母的选择。教还是不教,看自己的孩子再做选择。

    并且,一旦做了选择就敢作敢当,承担后果。如果结果和自己预期的不一样,孩子学业跟不上也好,有一些行为问题也罢,回家跟孩子天天咆哮,不是敢作敢当的父母。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当初你已经选择那么做了,事情已经发生了,就不要去后悔,什么应该事先教或不教,这都于事无补。不管父母怎么跟孩子咆哮,也于事无补。

    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所以说,要和孩子一起面向未来,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一开始跟不上,在学校来自老师的压力大。回到家,父母应该给他们解压,并行之有效地帮助他们跟上,找到某一个擅长点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如果孩子因为提前教,失去兴趣,应该和老师去沟通。

    失去学习兴趣也可能是事先教的方式不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或者没有激起孩子自身的探究欲望,总之原因也有很多。父母后悔也没有用,这个时候应该和老师积极沟通,尽快找到原因,解决问题。

    很多学习超前的孩子并没有失去学习兴趣,而是越学越想学,对什么都有兴趣,这些孩子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内部动机。要尽量去找到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

    所以,父母纠结于要不要上学前认字、数数,没有必要,因为各家有各家的情况,各说各有理。父母应该解决的是自己的情绪问题,以及站得高,看得远,预见在不同的情况,怎么做能够积极地帮助孩子。

    不管认不认字,识不识数,我敢说,有一件事情是必须做的,那就是培养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等,有了这些,孩子入学适应才会比较快。所以,这就需要父母放开识字、数数这一个纠结点,把眼光放到孩子整体的发展上面去。

    育儿这条路不像程序一样,一板一眼运行下去,而是充满了可能性。如果孩子的发展背景改变了,可能他的发展道路就变了。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能做的是着眼于整体的发展,看到多种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权衡利弊,尽量做到利大于弊,能做到这些,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焦虑。让我们的育儿过程变得轻松又有好结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聪明养育》,第七节,养育不割裂,育儿更从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fe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