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人所有的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每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好坏决定了幸福的程度。因为人的社会属性,如果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大概率是不会感到内心安定和愉悦的。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和别人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呢?并不单单取决于你对待别人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处理好你和自己的关系。
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方面。只有自己修正了内心,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才能够顺利地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
也可以说,一个人的内心强大了才能够越来越好,就像树木的根茁壮,那么枝叶必然茂盛,也能够获得更多的荫凉和果实。
不逃避, 不给自己添压力
生活不总是如我们的意,遇到问题有些人习惯于焦虑、然后逃避。比如,工作、学业或者生活上的不顺,会让我们发脾气,或者干脆当了逃兵。那样只会让自己处于被动,更加深我们的焦虑和痛苦。
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只有直视它,勇敢面对,才能有胜利的可能。如果只是一味地逃避,结果只能是输。
有一位大学生,从小就很胆小,性格内向,害怕在人前讲话,为此她很自卑,也很内疚。
有一次在课堂上发言,因为紧张她手指抖个不停。发言结束后,老师无意地说了一句,“你这么紧张,搞得大家都要抖起来了。”老师的幽默引发同学一阵笑。
从那以后,这位女孩子就特别讨厌自己,生自己的气,认为自己太没出息。她焦虑到不敢走近校园,不能正常上课。
因为表现不好,开始埋怨自己,这就是一种逃避。问题没有解决,下次你可能还会犯同样的事情。
只有解开心结,勇敢面对自己的缺陷和不如意,我们才能放下包袱。而且,有时候我们的压力来自于自己的想象。
就像是那个女生,她感觉自己走在校园里,好像所有的同学都在笑她。可事实是,别人早已经忘了那个场面,她只是陷在自认为的“嘲笑”中不能自拔。
所以,让自己直面困难,并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再勇敢走出一步,你会发现改变其实也没有那么艰难。
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扮演什么身份,我们遇到挫折时需要给自己鼓励,而不是增添压力。接纳暂时的不完美,才能轻装上阵,向优秀进发。
不苛求,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
人是有控制欲的,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控制感。有时,我们通过操控行为,有时候我们通过获取知识来获得掌控感。
就像家长们总是想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学习和生活是想获得控制感;而孩子违抗父母的意愿也是不想受到别人的控制,想要自己的人生自己说了算。
我们提升自身能力也是想要让自己更占据主控权,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包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还有生活品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
但是,如果我们的控制感找错了方向,就会发生另外一种情形,被无助感包围。对于无法控制的事物,如果我们非要去控制,最后只能是屡屡受挫和失败,这样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从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我们无法改变;而未来也不是我们能够预测的;别人做什么行为也是我们不能全权干涉的。不要因为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就不满意,或者自责。在自己办不到的事情面前懂得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懂得放手,也是一种睿智。
一味地追求控制感,除了获得自我满足,还有可能被磕得头破血流,也有可能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
由此看来,分清被控制的对象,也就是说明白哪些事是能够被掌控的,哪些是不能被掌控的很关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就提到,人最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
我们的容貌和出身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健身读书来提高内在于外在的气质;我们看朋友圈好友大秀旅游和美食艳羡不已,不如自己给自己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来得洒脱。
做任何事都是,要考虑自己的能力范围,不强制,不苛求,不给自己过不去。反过来,要通过能力去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真正能够控制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面对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狂欢
挪威航海家弗里德持乔夫·南森曾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只有在孤独是,我们才能召见内心,我们需要思考,需要自己面对人生的意义。
当远离的人群,远离了喧嚣,我们才能听见内心深处的声音。成长是一个人的事,经历过的各种美好或者伤痛,都需要我们自己将之细细咀嚼,化作能量和铠甲。
那些依赖别人的人,不喜欢一个人独处,不敢面对一个人的生活,其实是内心缺乏安全感,需要别人去抚慰。
我很羡慕那些能一个人独立生活的人,他们才是内心强大的人。他们可以一个人行走,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打理生活。不附和,不模仿,活出真正的自己。
贾平凹先生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在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
贾平凹先生认为:“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的安宁。”
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路人,但是话又说回来,最高级的自由,也就是一个人。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