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板画烧制可追溯到唐代,当时是作为瓷质墓志使用的。据瓷学家陈万里记载,1934年浙江慈溪县鹤鸣场附近一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一方瓷质墓志鹤鸣场离余姚上林湖唐代越窑遗址仅公里,其胎釉与唐越窑完全一致,因此人们公认该墓志为越窑产品。当时是将板坯平放在容器里入窑烧成的。明中叶至清顺治年间,景德镇一代流行青花瓷墓志。
明代瓷板画有青花、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等几种,明朝青花胎釉洁润色彩鲜艳。青花瓷经元、明、清至现在有700年之久,在陶瓷史、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彩瓷在明代的发展首先见诸洪武朝的红彩,接着是宣德朝发展的青花红彩,成化斗彩是令人瞩目的成就,成化斗彩器图画题材上有海水瑞兽、双龙戏水、天马行空、庭院鸡群、婴戏、葡萄、菊花、莲花、蝴蝶、蜜蜂、鹦鹉高士、八宝等。由于材料与工艺的原因,纹饰稍欠工细,但神韵天然,明成化斗彩配色简单,对比鲜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青花五彩是运用斗彩工艺的又一种风格面貌,这种以青花与釉上彩绘结合的装饰形式,称“五彩”,由于盛行于明代的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又称“大明五彩”
明朝时期的瓷板画作品远没有器皿类陶多,并且,明代的一些家具上也镶嵌有青花瓷版画,但作为单件摆设还很少:”明代嘉靖年间的《婴戏图·青花瓷板大漆盒》,取材于生活,漆盒上面的方形瓷板绘制着嘉靖朝最盛行的十六子戏春图,图中两棵大树分排左右两边,上系祥云,下承围栏,画面构图较密,图中儿童有的斗蟋蟀,有的放风筝,有的钻进缸内嬉戏……各个生动活泼富有很强的动感和韵律感,童子头部两侧留有一团短发,并且头部后方外凸,穿着衣饰受当时文化生活影响,时代感极强。由于嘉靖青花发色的浓艳感觉,人物画有一种偏向世俗的倾向。
在瓷画题材上,有偏重文人题材的,也有表现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审美志趣,如吉祥题材和民风民俗方面。在审美情趣整体风格上,文人题材呈现庄严中和、雍容的风格和韵味,民俗方面给人以自然、活泼、清丽的意韵。隆庆年间的青花《双雁穿花图》,一对大雁贯穿图中,对视而飞,旁以牡丹菊等吉祥花纹围绕,底绘海浪,周边围祥云,构图繁密,很少留白,用笔工整严谨,画面泛青,用色浓艳,是隆庆年间的标志特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