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河南 “痴人”坚持根雕30年 一把小刀刻出万千形态

河南 “痴人”坚持根雕30年 一把小刀刻出万千形态

作者: 孑然自处 | 来源:发表于2017-12-08 18:05 被阅读0次
    “在别人看来也许只是一块烧柴的木头,但在我眼里它就是一块宝”,在郑州樱桃沟一个不起眼的根雕工作室内,王敬民展示了他得意的全部作品。原创 图文/李慧慧 郭苗华 一块好的木头能够成就一个好的作品。王敬民说,作品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选材要体现材料的美,尊重根材的物理结构,不能因为创作而创作。木雕作品要有形、有意、要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用自然赋予艺术生命,让自然成为一件艺术品。图为王敬民作品《十二生肖》局部。 “说起我和根雕的缘分还是受到父亲和哥哥的影响”,王敬民说,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工,从小受到父亲的感染,王敬民对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之自己对美术的痴迷,后来在哥哥的建议下去系统的学习了雕刻。王敬民凭着绘画功底加上对雕刻的热爱,他这一雕就是30年。图为王敬民作品《伏虎罗汉》。 17岁时,王敬民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往浙江的列车,开始了拜师学艺的生活。在浙江东阳,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师傅。学艺三年后,王敬民开始用这个手艺养活自己。“从20岁到40岁,我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工厂做过木工活,不同的师傅有不同的手艺,这20年,我全国各地学到了很多不同的雕刻技巧,把各种不同的手艺融合在一起,就有了现在的我。”2010年,王敬民来到郑州,怀着不能永远给别人打工的愿望,王敬民在郑州扎下了根。 艺术来源于生活。王敬民的很多根雕作品都来源于生活中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一些花鸟鱼虫,一些飞禽走兽,都是王敬民作品中的“老师”。他说:“要想做出有神韵的根雕作品,就必须要仔细观察,只看书上那些平面的图画是做不出来的,立体的作品就要观察立体的实物。”图为王敬民作品凤凰局部。 在刻画人物面部表情方面,王敬民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首先要先将面部整体雕刻出来,再根据自己的想象雕刻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结合绘画基础,用小刻刀慢慢雕琢,“一些细节方面,必须要有耐心,要能坐的住,如果心中浮躁,就无法达到完美的效果。”王敬民说,要想呈现一个好的作品,好的创作环境、愉快的心情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图为王敬民雕刻的作品罗汉。 做的时间长了,王敬民积累了技术,更提升了速度。状态好的时候,一些大型的作品,王敬民两个月就能做好,一些简单的花鸟鱼虫,一天时间也能完成。 根雕是一个细致的活,没有极强的专注力和耐心很难成为一个出色的根雕艺术家,王敬民说,“雕到兴起,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候口渴,倒水的时候一看表,已经是凌晨了。” “做艺术是需要天分的,很多人一辈子也只能成为一个木匠,成不了艺术家”,王敬民跟我们说,传统的根雕创作讲究刀法和技法,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自己的创作思想融入进去,使作品具备独特的艺术韵味。 王敬民有一套用了20多年的雕刻工具,“那时候我在厂里打工,一个月就100块钱工资,我花了500块钱让师傅从浙江给我寄过来一套好的工具。寄到了,那个时候激动啊,天还下着雨,一路跑着跑了八公里,去把这套刀具取了回来。” 要想雕刻出一个好的作品,就必须要一刀一刀用心的雕刻。一把简单的刻刀,到了王敬民手中,每一刀下去都能表现出一刀的神韵,作品的神韵加上高超的雕刻技术,王敬民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外号——“王一刀”,提起这个外号,他笑着说:“这都是朋友瞎起的”。 王敬民的工作室中,有很多砂纸,是他用来打磨未成形的作品的,一些小的细节需要用砂纸细细打磨。虽然现在有很多方便的电动工具,但在王敬民看来,纯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更有神韵。 在中国,根雕技艺发展最好的地方是江浙一带,王敬民说:“河南地处中原地带,根雕技艺在河南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在樱桃沟艺术园区内,王敬民和其他几个根雕师父共同成立了一个河南省工艺美术根雕木艺专业委员会,“我们要把河南根雕人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让他们有信心去做!” “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不会放弃根雕,既然我热爱根雕就会一直做下去。这是一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永远也不会过时。” 王敬民对于根雕技艺的态度如此坚定。 活到老学到老,30年来,王敬民通过不断的学习,将自己的“王一刀”的名声打了出去。“自己本本分分的做好自己事,只要技艺好,就不怕没人知道!根雕是我一生的爱好,自己的爱好必须要去学、去坚持,学无止境,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河南 “痴人”坚持根雕30年 一把小刀刻出万千形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qy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