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瑜伽之恋
2小时读完一本哲学书 - 行为瑜伽 Karma Yoga

2小时读完一本哲学书 - 行为瑜伽 Karma Yoga

作者: 外观世界内观自己 | 来源:发表于2020-03-15 15:49 被阅读0次

    在上海,尝试过很多精心打造的瑜伽馆,练习结束后却很少,确切地说,很难企及印度日常的效果:身心合一的状态。在印度瑜伽馆,没有细纹木质地板、没有雅致内饰、没有安神的音乐,印度瑜伽老师远远没有国内老师那么优雅那么女神范的体态气质,有的只有蜡烛,有的只是极简甚至有些简陋。对于一个刚刚把瑜伽纳入日常生活的小白来讲,种下了一颗疑惑的种子:为什么在印度练瑜伽如此酸爽?于是翻了很多书籍,每多学一个知识点,未能完全解释原来的疑惑,却牵动起了好奇心的神经,产生了更多的疑惑。这也许就是瑜伽哲学的魅力吧。

    刚刚开启的TTC300小时瑜伽教师证培训中,理论课一开篇,老师便抛出两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觉得在印度练习瑜伽比在其他国家练习瑜伽更能感受内在力量?你们有没有感觉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练习调息比其他地方更容易达到冥想状态?

    那不正是我的疑虑吗?她的理解:能量是意识层面非常微妙的感知。瑜伽最早出现在5000年以前,一代又一代古茹前赴后继,通过洁净大脑,强化心智,最终修成自身与宇宙能量合二为一,即使他们生命体征消失后,精神层面的灵魂还在为其灵魂寄所的净化作着贡献。因此,当习练者来到印度,他们就会感受到这股强大的能量,也更容易爱上瑜伽。因此,瑜伽的终极目标是净化,达到冥想状态。优雅体态或者马甲线,这只是顺带便收益(By-the-way benefits)。

    这个解释让我对印度哲学产生了好奇心。那么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存在呢?瑜伽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为什么瑜伽分为那么多类型?作为其中一类,行为瑜伽在印度如何传承下来?它的目的与方式如何?它对瑜伽习练者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来践行9步心流法,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行动瑜伽》,耗时2小时。用心流法阅读哲学类书籍,更体验到了导师们挂在嘴上的高效,高效的标准是将学到的知识为我所用,解决我的疑惑,一路风景很精彩,我却只专注我想要的答案,这才是高效。嘴角挂一个微笑,不要留恋错失的风景,相信风景一直在那里,不作停留只因缘分还没有到而已。

    斯瓦米 辨喜

    本书作者斯瓦米 辨喜,他是将印度哲学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第一人。1893年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召开的首届世界宗教议会,从此名扬四海。他在西方的影响力不仅建立在印度哲学深奥的智慧上,还建立在他对此的解读上,艰难晦涩的哲学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提供人们看待普通日常行动的新视角:觉察自己的人生,从而实现永恒的自由这一瑜伽终极目标。他认为,“每一个灵魂/自我(Atman)都具有神性”,所谓神性,也被称为梵(Brahman),它是宇宙无限意识的一部分或者在灵魂中的投射。由于神性被摩耶(Maya)罩着,阻碍我们看到自我神性的潜力。揭开面纱,去除摩耶的屏障过程,辨喜将它称为显现(Manifestation),这就是实现神性的过程,也是瑜伽的终极意义。

    内在神性显现有四种修炼方式:

    1)智慧瑜伽(Jnana Yoga),知识之道,通过知识来实现其内在神性之方式

    2)虔信瑜伽(Bhakti Yoga),奉爱之道,通过奉爱一个人格神来实现其内在神性之方式。

    3)胜王瑜伽(Raja Yoga),冥想之道,通过控制心意来实现其内在神性之方式。这一方式是现代的主流方式,Raja Yoga下面分8支,瑜伽体式与调戏是其中的第三、第四支。

    4)行动瑜伽(Karma Yoga),工作之道,通过行动和履行生命中的责任来实现其内在神性之方式。辨喜就是行动瑜伽的倡导者,他认为行动也是灵性的练习方法之一。

    看到了吗?四种修炼法,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实现内在神性。练习方式与重心不同,不同的途径适合不同秉性、特质的瑜伽者。

    行动瑜伽的内涵

    首先,怎么理解行动?行动,一方面代表人的日常劳动,家务、工作等,通过劳动完成与世界的互动,透过现象看本质,获得“道” 的智慧,印度哲学中称其为“达摩(Dharma)”。另一方面,潜在业力(Samskara)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潜在业力,在相同情形与状况下,一个人搜集自己以前行为的惯例,并重复那个行为的倾向就被称为潜在业力。行为过后,我们常常以为事情也已过去了,其实不然,没有什么事情会真正过去,只是那些行为与结果现在以更为精微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身上,一旦发生或者触发某种机缘,那些似乎已经消失的业力会重新在记忆里出现,甚至不被我们所记忆时,他们也会以更隐秘更深沉的方式潜存于我们的内心,并不断发生作用。善行产生善业,恶行产生恶业。久而久之,一个人的内核稳定,那就是品格,即心意中这些印迹的总和。因此,行动、业力、品格、意志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闭环作业。行动瑜伽的修炼,从行为开始,最终改变品格与意志。

    其次,行动的奥秘。行动修炼的奥秘在于:无动机和不执。无动机行为指,做任何事情不要想着对自己的好处,不要期待回报。不执指放下自己的身份,对宇宙充满信心,把自己全然交出,承认一种更高的力量的存在并臣服于它。

    解读一: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职责,比如屠夫的职责,杀牲畜并卖出,比如医生的职责,治病救人,比如教师的职责,教师育人,如果每个人工作的原动力都是为了个人获取一份收入,这些人往往不会达到那些善于为他人、对社会提供价值的人的工作高度。站得越高,在工作中的境界越高,产生的积极意义与价值也越高,工作上取得成就指日可待。

    解读二:放下自我,心无旁骛。当一个人工作的专注程度使其失去了对他自己的意识时,其工作质量却最佳,这一点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所体验。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逃离银行家生活的画家,当失去对他本人的意识而完全沉浸在他的创作中,他将由此而产生杰作。谁又不曾为了那个自我分了专注力的心呢?田径比赛中,太关注对方是否还在我后面,反而在终点失去全力冲刺的觉知。分享想法时,太关注大家的反响,反而因话在口边的迟疑打断了本来的心流。当我们抛开一切包括结果,最好的效果却在那里向我们招手。所有秘密都藏在灵魂里,它是无限知识的矿藏,没有专注与强烈的行动是无力打开这片矿藏的。

    解读三:俱卢之战,如果战败,不但会死于非命,一世英名也荡然无存;如果战胜,更是令他痛不欲生,因为这意味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师长、朋友和亲戚都会自在自己的手里。选择输,摧毁自身,选择赢,摧毁至亲至爱的人。俱卢战场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当面对两难选择,如何放下自我,不被外界干预,从更高的境界解读当下,作出行动。穿行于现代都市交通繁忙的街道,而其心灵平静如同他隐居于洞穴,没有任何声响可以触及那里,能做到这点不容易。但是能在一种情形下做到如此并不是最理想的,最理想的是,在任何一个环境下,嘈杂、安静、危险...都能处于强烈的行动之中,将无动机与不执融于其中。

    最后,行动瑜伽与自身修炼

    回到那个行动、业力、品格、意志为闭环的行为模式,一个人既能在最为寂静和孤独中发现最为强烈的行为,也能够在最为强烈的行为中发现沙漠般的寂静和孤独,他已经掌握了修炼的秘密,已经拥有了掌控自己的力量。我们可以观察到业力连接着输入与输出两个环节。

    品格是所有业力的总和。观察一个人,要看其最为日常的行为,只有这些细节可以告诉你一个人真正的品格。联系自身,如果我们现在之所是,是我们过去行动的结果。那么我们未来要成为什么人,必定有我们现在的行动所造就。

    驷马之车,或者毫无羁绊地冲下山坡,或者车夫驾驭住马,放任它们或者控制它们显现的力量,哪一种更大呢?原动力在没有外力情况下,不带动机的情况下,发挥的作用最大。因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不因为短期利益随意使用外力控制原动力。

    强大的意志,不可能仅源自一次性生命体验的收获。所有的事情不外乎,积累力量,越行善越能决定我们应得之物语所能吸收之物,无人能得到任何东西,除非他配得上拥有。这是永恒的法则。

    其他哲学体系的无动机与不执

    用《圣经》的话来讲,你要把担子交给耶稣基督;如用佛陀所说的话,即“不住于相”,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要像库比特所云,我们要学会没有身份地生活,做事。

    庄子也曾在《山木》中提及一个“虚舟行世,恶声不随”的寓言;耶稣也说,要像一个过客,把世界当作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搭建自我的家园;

    印度圣人罗摩克里希那还曾说过一个重要的比喻,其大意是说:人在世上行过应该如一艘海船越过大洋,安全,沉稳。船在水中,但是水不能入船,否则船会倾覆。而人的生命也一样,你可以进入这个世界,但不可让世界进入你。如果把空空的心填满,那就危险了。

    如同击石可以取火一样,一切精神与肉体的击打皆可塑造灵魂,世界最高智慧,殊途同归!

    大家为终极目标在不同的道路上逆行,希望同频人能够尽快在某个坡峰相遇。

    九步心流,让我收获了:

    专注力,2小时完成一本哲学书。

    享受当下,做一件有挑战的事情,带着微笑,让潜意识帮助我完成。

    感恩生态的力量

    阅读改变人生

    演讲征服世界

    我是宇宙公民Leanne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小时读完一本哲学书 - 行为瑜伽 Karma Yoga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xk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