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丨王小波《黄金时代》:越压抑越躁动。

作者: 79754b36e105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17:07 被阅读4次

    文/壹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触王小波的作品是从那本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开始的,王小波这个名字在各种书单中,经常会出现,但此前我通常都是习惯性的忽略,也许是缘分吧,上个月出差路上打开微信读书首页推荐了那本《沉默的大多数》,看到这个书名,感觉跟自己当时的心境十分相似,索性就读了起来,一读顿时觉得十分有趣,而且观点犀利,虽然至今仍未读完,但有一句话却烙进了我的心里,就是哲学家罗素那句: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绝对是真理。

    扯远了,说《沉默的大多数》,主要是因为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去了解王小波以及他的作品,这才有了《黄金时代》的阅读,说到底我还是俗人一个,读这篇小说我的第一感觉是写的挺黄的呀,但是怎么那么有吸引力呢,如果说这是一篇小黄文,那绝对是有内涵有逼格的小黄文,字里行间藏不住的黑色幽默,以及那不明所以的荒诞逻辑,但是让人感受到的对那个畸形黑暗时代扭曲人性的讽刺十分赤裸深刻。

    虽然里面充斥着对性不可描述的细节和情景描写,但是如果就此真的把它当成小黄文读,那真真是糟蹋了作品和作者的心意,作者在描写性这件事时,就如描写吃饭一般平常,只有心境扭曲的人,才会觉得有伤风雅。此外,除了性,小说中还充斥着暴力和攻击,以及由此带来的死亡,所谓的革命时代,打死个人好像是十分稀松平常的事,连十几岁的学生都参与到了这全民的砍杀中,举起笔做刀枪,投石机,批斗,跳楼,这所谓的革命时代,究竟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黄金时代》是一本集子,里边收录了五篇中篇小说,分别是《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和《我的阴阳两界》。每部中篇的主角都叫王二,每个王二都既相似又不同,但每个王二所演绎的故事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就像作者在后记中说的,“这个主题就是我们的生活”,至于那些暴力的和不可描述的事情,作者说“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样。

    哲学上喜欢探讨人的本性是什么,佛洛依德有一个著名的说法,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两大动力。就是说,在弗洛伊德看来,性和攻击性,是一切行为背后的推动力。然而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一切都是黑暗的扭曲的,时代压抑着正常的人性,衍生出一幕幕的惨剧和怪相,人性在全世界都是不变的,60年代全世界冲充斥着灰暗,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是躁动的,物极必反,越压抑越躁动,国内是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像疯子一样迫害人民,大洋彼岸的美国兴起了反战运动,学生把鲜花插在士兵的枪口表示抗议,并提出了那个著名的口号——“make love,not war”。

    本质的东西是无法长期压抑的,就像被大坝阻拦的洪水,水越积越多,水位越长越高,总有一天会越过坝顶呼啸而下,那时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王小波所表现的正是那个时代被压抑的人性的本质。

    那是一个充满死能量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处于性压抑的状态,在心理学上性指向关系的亲密,被视为生能量,而攻击性指向关系的分离,被视为死能量,终极的性创造新生命,而终极的攻击行为则杀死生命,而对于攻击性,如果自体、客体和关系中的一方有被破坏,也就是他身上的生能量转成了死能量,那就是破坏性;而如果能承受住并得以转换,攻击性就可以视为生命力自身,就增加了自体、客体和关系的韧性。很显然,在那个时代,被严重压抑的是性,也就是生能量,连说一句女生漂亮都是不正确的,而同时作为死能量的攻击性却被表现到极致,这组合只能用人间地狱形容吧。

    王小波的书是有争议的,在那种扭曲的背景下确实显得大逆不道,但是这就是人性最本质的东西,一个人越是远离性和攻击性这种本质的东西,就越是死气沉沉,没有了生命力。相反,那些直接展现这些能量的人,虽然容易有争议,但他们身上,容易有热情,创造力和魅力等生命力的各种表现。就像王二一样,虽然有那么多毛病,显得那么一无是处,但却总是有人愿意委身于他,甚至可以说被它吸引,可能就是因为王二所展现的鲜活的生命力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后感丨王小波《黄金时代》:越压抑越躁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zb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