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和家人一起在家里看了徐峥的《囧妈》。真是笑中带泪。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对徐伊万的遭遇,心有戚戚,因为,类似这样的纠缠无助逃避,每个人都经历过。
很多人跟客人朋友顾客同事等可以如沐春风,充满耐心,谈笑风生,可是面对家人,就不知道为什么总燃起“无名火”。在外面“人五人六”,八面玲珑。可回到家里听亲密之人说上几句立刻就炸了,甚至要吵得掀桌子摔东西,一点儿小事闹得许久都不痛快。
而且我们跟亲密之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你跟ta说开心有趣的事情, ta刷着手机多做着自己的事对你爱理不理;
跟ta表达焦虑担心生气,ta情绪波动得比你还厉害;
跟ta说些难过的事情或者哭着流眼泪,ta说你太敏感这么脆弱玻璃心;
跟ta吐槽压力大,ta说这有什么,别人家怎么的怎么的。
这成了很多人的梗。正如整个电影开始我们都看到他们母子两人在吵架,吵得不可开交。
我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关系越近的人,就越是难说话?经常是凶巴巴气嘟嘟?抑或者处着处着就觉得很累。我们有些人也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给自己最亲密的人。
那是为什么?该怎么办?
电影最后徐伊万发给妻子的信息说:……一直以来,我和我妈总是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像我对你一样。
问题就是在我们总是期望对方活成自己期望的那样,甚至都对彼此有“高期待”,想改造对方,而当对方达不到这个期待的时候,就会失望,当这个失望日益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即使屡屡失望,却依然无法放下遗憾,不肯接受过去的损失,不甘心,一直都活在期待中。
其实,我们可以降低期待或放下期待,然后接受对方的情绪,理解亲密之人跟你说话背后的动机以及核心需要。比如会啰嗦你,不一定真要说你,只是想和你有个连接,如果亲密的人连话都没得说,那形同炼狱。只要你给ta一些情绪同理,ta原来的情绪态度基本会改变。
还有在处理问题上,人的思维方式习惯用旧思维,比如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可能很多的都习惯于用小时候的沟通交流的应对方式——撒娇逃避隐忍逆反等。我们都是成年人,完全可以用成熟的成年人的方式好好说话,而不是生气直接愤怒没有耐心甩脸色。
在《囧妈》中他们母子俩经历生死考验穷途末路时才回到正常对话的轨道。我们可以以此为鉴。
徐伊万最后说的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感谢我的父母,前面提到的梗,在我们家基本没有,我的爸妈,还有我们姐弟仨,以及我们的父母和我们姐弟仨相处比较开心和谐,至少可以很好的沟通说话,互相理解,尊重彼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