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讲的是在叙利亚战争中,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孩赞恩以及他的一家逃亡到黎巴嫩后的经历和遭遇。
在黎巴嫩,贫困、落后、人们流离失所是一种常态。迫于生存压力,赞恩的父母把年仅11岁的妹妹嫁给了他们租房的房东。赞恩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移民拉希尔,并以帮她照顾她的1岁儿子来获得生存的口粮。
不久后,拉希尔因为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而被关押,赞恩带着她的儿子四处寻找,最终无奈只能将他卖给了人贩子。
赞恩回到家中,意外发现心爱的妹妹因为年幼怀孕,导致大量流血悲惨去世。一怒之下,赞恩用刀刺向房东。
结局令人意味深长,赞恩因为伤人被关入牢中,但是他却在牢中起诉他的父母:为何生了他,却没有能力照顾好他?
这个故事取自叙利亚难民赞恩的真实故事改编,影片的主演赞恩就是难民本人赞恩,电影里很多的经历都是他所真实经历的。可以说是,非职业演员的出演让影片充满真实感和现实感。
这部电影传达的精神和思考,我大概归纳一下:
第一:战乱、落后国家的人权保障。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力,然而在战乱、贫困、落后的国家,生存成为奢望,活下去是第一要义。不仅是赞恩,有千万的难民在流亡、在求生存,他们何以为家?
对于战争的谴责,对于制度的反思,对于落后意识(虽然贫穷无法满足生计,却依然生很多孩子)的鞭挞,都是维护和保障人权的一些方法,这也是电影通过故事传达的理念。
第二:个体独立意识的觉醒以及和命运抗争不屈不饶的精神。12岁的赞恩是个小大人,他不仅能够照顾1岁的小孩,也能沿街售卖饮料,自持其力独立生存,甚至设法“移民”瑞典去过没有战乱的生活。
这种精神是人生存的本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这种本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大,让人感动很振奋,同时也心疼这个12岁的孩子。
他起诉自己的父母不该生自己,并建议父母在没有能力的情况下不要生孩子。这些个体意识和运用法律武器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年长他几十岁的父母。
作为电影来说,必然会在真实的情节上做了增减,但是并不影响影片的精彩。影片所传达出的对于战争的批判,对于难民管制政策的反思,以及对人们在困境中的抗争、人们相互帮助扶持的人性之光,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