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现在人们还会不会品读了,比如品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或者品读一个人、品读一个专业?木文喜欢的品读范围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木文喜欢生活的美好。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品读,不仅仅是指认真的看一本书,也不是学习别人的写法,更不是从别人的作品中获得灵感。而是学会品读生活、读你、读我、读他,没有方方面面的品读,就找不到活着的方向,就不知道你要什么样的生活,就会觉得活着没意思。
于是,你的生活就是苟且,你的生活就是得过且过,你就会说:活着就是混日子、混社会、混生活,也会说:好死不好赖活着。
那木文想问了:为什么不好好活着、好好的死啊?这才是完美的人生哦。

先从狭义的角度谈品读吧,没有细细的品读一本书,就无法获得作品的力量。
品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定用一种平和的态度读作品,全方位地研究作品,比如遣词造句、写作特色等,并最终获得一个总结性的结论。
读书就是读生活、读社会,在品读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读是形式、品才是根本,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出生活的真谛与味道。
有的人说:读书我知道啊,四大名著我三天就读完。木文大吃一惊!网络上有许多读书频道,我们以为是读经典读原文,听了后读了后才知道那些都可归类为缩写,后来有了专有名词:拆书。
据说拆书很赚钱;而给读者拆了书,也就拆了书的台,根本谈不上品读了。说白了吧:那些所谓读书听书频道给你的书,都是他们嚼完的米饭馒头,他们嚼完了来喂你,你觉得那是你品读吗?
那不是啊,那连读书都谈不上,更不要说“品"字了。
读书就读原汁原味、读原著;反复看、细琢磨就叫品读。
品读,读中思,读中悟,我们自己用耳朵和嗅觉去感悟语言的意蕴和情感,反复朗读,大声读小声念无声品,习得语感,才能真正积淀语言的魅力与文化内涵。
只有养成了品读的习惯和方法,就不会肤浅的断章取义,就会随着品读的积累,丰富我们的视野,而逐渐深刻、全面的领悟作品展示的真谛。
品读是一个人个性化行为,别用他人的拆解和分析来代替自己享受作品的魅力。只有自己去读去思,去理解,去感悟,自己去经历那种由不知到知的独特体验,才能品味读书的快乐与喜悦。
重要的是,经历品读与感悟的过程,我们会更有兴趣、有动力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从品读到感悟,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生活的乐趣。我们在原汁原味作品的品读中感受语言的力量,沉淀博深的文化,进而健全人格,提高做人品位,这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林清玄说过: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木文深深的认同,只有认真的品读了花、品读了生命,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概。
一篇文章一本书,品来读去方知优秀与否,方知喜欢与否,更何况人呢?
受所谓快餐文化影响,人们形成了拿来即食的思维习惯,没有了品读食物原料、创造提升食物精华的过程;对食品、对衣装、对生活环境、甚至对爱情也是快餐思维。
曾经有一个女孩对木文说:不要去谈什么恋爱、交什么男朋友,看见谁家的男人好直接戗过来就是了!
我的天啊,怪不得离婚率高居不下,这得来的容易失去的也快啊;没有品读一份爱情的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去珍惜的。
也难怪,从上学读书开始,拆书都拆的不亦乐乎了,都不去品读了,又怎么去读人、读人生呢?又怎么去读你爱的那个人呢?不品不读那个人,你怎么会有好的爱情与生活呢?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太过浮浅、太过浮躁,所以丧失了品读能力了!当然活着就没有意义了。
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品读时刻就在此,用心去品读一本书、一篇文章,用心品读你、我、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