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易新闻报告,6月7日上午7时50分左右,一名准备参加2018年高考的考生从租住的7楼纵深一跳,当场身亡。
又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因一场还未开始的考试戛然而止,近年来这样的例子已不鲜见,其中有大学生、有中学生、甚至还有小学生,在我们为孩子们唏嘘可惜的同时,我们想一想,为什么类似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原因不外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上社会攀比之风的影响,孩子难免会被灌输错误的“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难以达成心目中的目标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巨大心理压力下,就会做出极端的事情,以决绝的方式向父母报复,向世界告别。我们试想,如果做父母的,不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相反地,在孩子精神压力过大时巧妙为其解压,让孩子认识到“高考”只不过是漫长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尽力了就好,或许这样的悲剧可以避免。
我们都很熟悉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女主人公毕胜男在她的“成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育儿观的“鞭策”下,打了鸡血般为女儿选购高价学区房,为了进入好的学校好的的班级,推迟一年上学,大闹校园,直至索性辞职在家“军训式”育儿……结果呢,一番折腾后,女儿非但没有按照母亲的规划飞黄腾达,相反走向了抑郁之路,不说话偶尔还发发神经。不幸中的万幸,毕胜男没有一条道走到黑,开始了自我反思,自己是顺风顺水上了理想的大学,有了理想的工作,但经常被噩梦惊醒的现实能否证明自己就是成功?她及时悬崖勒马,带着女儿重新拾回童年的快乐。
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成功呢?在我看来,它绝对不是腰缠万贯或者所谓的衣锦还乡亦或是大红大紫,借用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的话: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不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大千世界,职业无贵贱,做一个生活有态度的普通人,发挥好我们螺丝钉的作用,不是也很好吗。
一直以来梦想着当画家的女儿,突然在前两天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妈妈,画家好像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我觉得还是当一个普通人好了”,九岁的孩子显然懵懂中知道了画家之路的艰辛和不易,为了消除孩子的压力,同时也为了让孩子能够真正从爱好中找到乐趣,我轻松地告诉孩子“当然可以呀,我们将来就当个热爱画画的普通人也很好啊”。
这世上,可不就是千罗万象吗,有名家大腕,更多的是芸芸众生。台湾作家刘继荣《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中这样描述普通平凡阳光开朗的女儿,女儿成绩平平,志向平凡,爱好不多。然而,再一次很多孩子一起的野餐中,当其他孩子忙着展现自己的非凡天资时,女儿忙着照料野餐的食物;当其他孩子争夺美食时,女儿巧妙地用智慧化解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其他孩子因为堵车变得焦躁不安的时候,又是女儿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为同伴们制作玩偶让局面变得轻松愉快。我们来看,坐在路边鼓掌何尝不可,我们满欢期待去欣赏别人优点的同时,不是也为自身寻求突破口,更好的积攒能量以求日后的厚积薄发。
即使普通,人尽其用依然值得我们点头称道。还记得那个在大学家属院长大,从事汽车修理工作并为自己获得尊严的孩子江江吗?在《我是笨鸟,你是矮树枝》中,孩子对解解并尊重自己的妈妈充满着无限的感激:自己在幼年时,因打伤小朋友一次次被幼儿园遣返时,爸爸用“拴起来”直至“送往精神病院”来“解决问题”,危难之时,妈妈选择了对自己的不离不弃,果断和爸爸离婚,将自己从精神病接回,她用自己的母爱,一点点融化幼小的孩子;小学时,妈妈用自己的智慧,租用学校的房子,让儿子给机器“治病”,以此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到了中学,再次受冷落,母亲依然选择站在江江一边,用无边的爱给予孩子无边的精神支援。当初中毕业,担心考不上高中的江江准备自我放弃时,又是母亲,依靠自己清醒的判断,帮助孩子分析面临的形式,“选择高中,是在放大自己的短处,而选择职业高中学习汽车修理则是放大自身的优点”,此时母亲,不以自己大学教授的身份给孩子施压,不以孩子成为大学家属院的反面典型而自怨自艾,相反,她清楚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选择,在别人看来的“困境”中仍能处事不惊,当街坊邻居有人车坏了,母亲热心的让儿子去修车,然后满足地看着儿子工作的样子,儿子渐入佳境,找到了生活的坐标,开了几家汽车专修店,专为汽车治疗疑难杂症,靠着自己的双手,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打开了生活的天地。是啊,作父母的,不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在,对于孩子还说,该是多么幸运的事儿呢。我们只需要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种子,以最大的理解和陪伴给予支持,不管将来孩子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对社会有益,不是一样很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