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这是去年写的一篇文章,不小心弄丢了,找来补上。
古代小说,按理也看不少,但多看的是情节,细节上很少在意,至于那些手拂,如意作为人物的道具,根本不会细看,更不要说按着年代,人物去思考,去分辨。
大家之所以为大家,看得,想得,思得都比我们平常人要细,要深,要复杂的多的多。这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我又看了一次热闹,跟着白先生的文章,走了一趟。
上礼拜看的《敦煌学概论》,有一些佛教思想对中国古文化及生活,思想的影响。这次白先生讲得也是佛教对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而且讲得很细,旁引博证,引典举例,通过文章,了解了中国古代小说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三生石上旧精魂的故事,佛教的轮回被小说家隐藏在故事情节处。
佛教是从印度和南亚次大陆走进中国的,但是他们的佛教毕竟太简陋,通过我们中国文人的精雕细刻,才会在中国着地生根,枝繁叶茂。
我也信佛,但不是信世道轮回,信的是人心向善,人心至静。善可以有爱,静可以深思,人心里有规矩,才能画方圆。但佛教往往把信仰作为一种等价交换的买卖,念经写经捐款都可以消灾延寿,那种佛教徒相互之间流传的小册子说说的种种故事,不外乎这些,我不敢苟同。
佛教有大爱,对整个社会还是起积极作用的,可佛教的等级又如何来解答众生平等,就像西藏人对人死后的葬送方式--塔葬,天葬,火葬,水葬,土葬,这严明的等级,说明了什么?人人平等?只能说都是利益所在。大爱在利益前都站不住脚,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还有信仰。当然,作为在世,看一个事物还得从积极方面入手,事事无完美。利弊利弊,凡事在利与弊之间选择。
白先生在第二讲得八仙,第三部分讲得几种器物在儒释道三教和高层与全社会中的使用及其中蕴含着的种种特殊含义也说明了这一个理。
如意,佛尘,麈尾都有阶层,配与不配,都在于身份地位。
写到这里,我顿觉,自己的看法是不是太偏颇了,看完通篇,居然是这种感觉,大出我的意外。我没有愤世嫉俗,一直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人和事,作者的本意也是让人知究竟,识事物。
待思!
百人看,百人解,此书对于我,也算一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