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由于是对于同一本书的分析,不可避免的回合一些文章的内容出现类似的部分,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私下联系本人)
如果说到哪一本由西方来的社科类读物被误解的最深,以至于无论是谁都能大言炎炎一番用其批判当今社会种种,那么美国学者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无出其右。很不幸,就是这样一本被中国社会在忽略历史背景和国情的基础上完全误解了作品,却是我对媒体研究学的启蒙读物。可惜,有些人对于《娱乐至死》,恐怕到了封面上的那四个字。
讲到这本书之前,我认为各位有必要先去了解一下什么叫做技术决定论。媒体研究学界鼻祖,被诸位媒体学专家奉为尊师的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用简短的“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来对当时(麦克卢汉的大作《理解媒介》出版于1964年)的媒体下了一个基础性的定义,从而对媒体科技做出了特殊的定义:以电视机(和电视节目)为代表的媒介的发展通过自身的演变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换句话说,一旦某项科技产品问世,那么其所有的发展方式和未来影响都已经在那一刻被决定,而社会仅仅是被改变的对象。
同样尊奉科技决定论的《娱乐至死》也从未在本质上去彻底挑战技术决定论的理论基础。既然作为媒介本身的电视机(《娱乐至死》的主要批判对象)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那么为什么对以电视(和《娱乐至死》出版时尚未问世的移动互联网)泛娱乐化的“娱乐至死”的批评怎么站得住脚?如果真由波茨曼所说。媒介从一问世就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的改变,那么“娱乐至死”一词似乎只在“吃瓜大戏”的娱乐新闻中被各位孔乙己们滥用,就是从本质上误解了科技决定论,误解了这本书的理论基础。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明白,浅薄地将《娱乐至死》望文生义视作对于娱乐界的批判其实是根本性的误解。波茨曼更加关心的不是娱乐这一事物的本身,而是由电视为代表的媒介对于严肃的新闻、教育和政治等话题的冲击,会将娱乐普遍化。
其实,波茨曼的批判的根本性来自于他对不同媒介的态度各不相同。波茨曼多次指出文字本身的独特性使任何滥用或者转化文字作为其他媒介的行为都是普遍的泛娱乐化表现。在书中他用电报举例,当电报受到了商业广告的冲击之后,人们在了解新闻时对于各个事件只会有相互之间不相干的碎片化理解。第一篇电报新闻可能是“布朗克斯区犯罪率急剧上升”,第二篇也许就是“长裤将代替长裙成为新时尚”,第三篇可能是“已婚女星与知名政客偷情”,三条信息之间没有相互关联,也不会直接对一名读者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些信息的可关注度,也自然会引发八卦和炒作。对于以电报新闻为代表的信息播送的了解仅需要对于文字的基本解读,而不需要任何研究和归纳。波茨曼将这种新闻总结为“无关,无能,无序”。
“三无”信息如同地鼠一样需要你不停提起注意力,却又在骚扰你对于自身的关注,也成为了对于“自我”的一次挑战无关:如果个人利益不会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受到改变,那么这条碎片化信息无关(比如真人秀);
无能:如果无法对于事情的发生有着改变的能力,那么这条碎片化信息无能(比如国际性战争等);
无序:如果这条信息的发生对于个人时间管理不会有影响,那么这条碎片化信息无序(比如刷社交媒体)。
波茨曼对于以图像作为载体的媒介都颇有微词,他对摄像这一概念本身的局限性也充满了不满。在他看来,摄影只不过是对真实世界"字面的"理解,继而无法去深度探究那些虚幻的概念(比如美德,荣誉等),因此只能作为一种僵硬的事实存在,没有文字的柔性。
电视(作为媒介)则是“三无”电报和“僵硬”图像的结合,自身作为文化的中心塔来领导和控制着世间群众对于各种思想的理解,也变成了所有人知识的来源。
电视和网络社交媒体,随着科技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也成为了许多媒体本身所批判的对象。我们对于这些媒体的依赖,在波茨曼看来是习以为常。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清楚,波茨曼不是对于娱乐感到担忧,而是对于严肃议题的娱乐化和娱乐对其它领域的冲击感到不满。但是,每一本书都不是万能的,我们难道真的没有媒介就更好吗?
没有电视这一媒介的那个年代似乎也不像波茨曼所说的,就是一个纯洁美好的年代。就以美国来讲,殖民主义,侵略战争,奴隶制,种族隔离,印第安人屠杀等等暴行的发生早就在电视兴起之前。而如今,一旦有类似的新闻或事件发生(如帕克兰高中枪击事件,特朗普政府分离非法移民家庭),那么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自然也会让更多对于时间本身没有充分了解的人开始为这些问题关注并发声;这也是媒体的普遍性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更何况,早在30多年前,技术决定论的这一说法就已经不在学术界吃香了。包括雷蒙德.威廉姆斯在(Raymond Williams)内的一干媒体评论学学者对于科技技术本身完全独立于社会中其他方面的发展的这一说法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认为这种说法不尊重历史规律,也将所有的科技工业发展视为一种“事故”或者“意外”,而忽略了理论和学术上社会对于接纳这些概念所形成的产品产生的变化。
人可以被动接受信息,但是作为拥有主观思想的人不是只会娱乐至死。我们有血有肉,既能吃瓜也能发生,两者之间并非互斥。电视自然无法发弹幕,写评论,发帖发新闻评价,但是如今的媒体界还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认为我如上所说的行为都是“娱乐至死”的表现,那么你真的读懂了吗?
分析具体的机制,就是避免一刀切,引发分裂(一种很容易产生娱乐的方式)的最佳对策。这个年代我们需要清醒,但是更需要不去被耸人听闻的自媒体迷惑自身的判断,而学会去有选择的批判和吸收,这也是波茨曼想看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