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认为自己是彻头彻尾的理科生,对物理,化学痴迷到一种程度,连做卷子都会觉得是享受。但对语文,却是迷惑不解,只能按部就班。我很努力记字词,但每次选择都让我崩溃。最让我头大的是作文,给我一小时也很难编出600字,三十分钟只能胡说废话。
想起语文考试,我仍然恐惧。可很难想象,我现在很喜欢写文章,想做个作家,最敬佩的人是鲁迅。
我是大二的时候开始看书的,原因会不会有点奇怪:失恋。她不是我第一个喜欢的人,初中,高中,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有个喜欢的人。但她是初恋,第一个爱的人。
分手后,感觉自己就像个空壳。只有在看书时,才会有片刻平静。可在此之前,我虽然初中总考第一,高中也是名校黄冈中学,但看完的名著却没有一本。是的,没有一本。连《三国演义》,我喜欢看的,从初中放下就再没拿起。
是我懒吗?讨厌看书吗?
不,只是我觉得看了没用。那时只要于考试无益的事,也与我无关。花那么多时间看书,还不如记知识点,把时间留下来做题。现在想起那时,我真觉得恐怖。那时的我真的是读书人吗?那种地方真的是学校吗?那些老师真的是在教人吗?不过这些问题,如果没有看书,我也永远不会问。
对我产生影响的书有挺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是马小平老师的《叩响命运的门》,在《野火》上看到的。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次正确地认识了“祖国”这个词。祖国是指生我养我的大地,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而非建自1949年的中国政府,它只是这一时期的执政者。那一刻,我心里沉重的包袱落下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爱国的。我知道不对,可我却怎么也产生不了半点感情。现在我知道,是我被骗了。
只有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吗?有那篇文章存在,我相信不是的。还有多少人承受着崇洋媚外不爱国的心理包袱?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走出来?
我感受到了教育制定者的卑鄙。
看完爱因斯坦的《论教育》,我意识到过去十三年的教育就是个把人培养成工具的骗局。为了让骗局更顺利地进行下去,他们弄出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励志’名言。天啊,这真是个吃人的社会。
我愤怒,同样我感到恐惧。当年我的外公,连去世前都不愿看我一眼,让家人瞒着我,怕耽误我学习。我,失去了什么?我,还剩下些什么?痛骂之后,我知道唯有看书才能认清真实。
现在我已经毕业一年了,看了上百本书。越发地,我感觉这个社会不对劲。活着变得容易了,但生活却越来越难,不怕吃苦的我们早已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吃苦。一切向钱看,当初只是戏谑,现在却成了真言。
但现在,我并不想骂什么。期待那个骗自己的人良心发现,倒不如自己努力去试图改变。
前段时间,我在新华书店看书。坐我对面是一个刚上初三的女生,她面前有课本,教辅,堆成了厚厚一摞。看着她认真翻着历史书,对着辅导书做笔记,我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
离开座位,我去书架找了一本《极简人类史》。我想买下这本书送给她,让她感受历史的趣味。
拿着这本书,坐在她对面,想着该怎么说才合适。纠结了一个小时,看着她复习完历史,又对着满分作文写完了一篇名为“心中的灯”的作文,然后收拾东西离开。我也没敢开口。我面对女生时很害羞,但关键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如果是初一,我可能压力不会那么大,可初三,我知道她这一年都不容有什么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同样让我无奈的是舅舅对小表弟的期望。我的小表弟今年刚上一年级,大舅就对我小姨说要严管,让他上浙江大学。他说错了吗?没有。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以后能进浙大,而非三流院校。可一句严管,就意味着学什么并不重要,结果就是一切。我能怎么说,我只能跟他们说阅读的重要性,让孩子养成看书的习惯。但课外书的重要性,又有几人能信,又该如何如何培养。
我看到《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用一本书换另一本书时,那晚我激动地只睡了两三个小时。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每晚忙到一点钟,终于把“冬木书屋”做出了雏形。
我兴奋地告诉别人我的想法,我苦口婆心地跟他们说看书的好处。我把书买来,整整一柜,都是我从读过之中挑出来的经典。但没人看,没有人看!
甚至,我成了担忧的对象。
“我都替你担心。你整天看书,以后拿什么来养活老婆孩子。”
我知道她没有恶意,但我还有资格告诉别人怎么做吗?
连续的熬夜,我却每每激动到睡不着。可听完那句话,我累了。
看书是我的乐趣,我永远不会停下。但我慢慢也学会了沉默是金,言语不再是我表达的方式,文字成了我的朋友。
“写作,没有什么巧工,多写就好了!” ,笨笨的我就把这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了。
现实看得再清楚也要理想地活着,你觉得呢 ^_^
冬木
2017.09.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