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效能人士的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习惯》

作者: 我不是恶棍 | 来源:发表于2023-08-04 16:32 被阅读0次

    我们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成功又似乎总是遥不可及。我们羡慕那些成功人士,他们总是充满力量,面带微笑,似乎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他们不仅善于自我管理,还善于管理他人,不管做什么都有条不紊,一副“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而我们则每天陷入穷忙之中,手头上有做不完的事,还有一堆待办事项,就像没洗的衣服一样杂乱。其实,我们也可以像成功人士一样高效,只要能养成7个习惯。这7个习惯其实是这个世界的7项原则,就像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说的一样,从今天开始,种下7株果树,总有一天也能结出成功的果实。

    本书作者史蒂芬·柯维,他是犹他大学学士、哈佛MBA和杨百翰大学博士,他毕业后留在杨百翰大学担任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教授,后来创办了富兰克林柯维公司,专门为组织和个人提供培训,世界500强中的80%以上公司都和他有过合作。

    接下来,我们从个人领域的成功、公众领域的成功和自我提升3个方面,来讲解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先看第一个方面,个人领域的成功,它讲的是如何从依赖他人转变成一个独立的人。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成功,很有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消除对他人的依赖性。比如,依赖老板、家人,如果没有他们,你就无所适从,包括把错误归咎于外界,都是老板不理解人,或者都是同事不配合等,本质上也是一种依赖性。要成为成功者,首先要打破这种依赖性,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而要实现个人领域的成功,就要养成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3个习惯。

    首先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它并不是字面上讲的那样,凡事都要争取,都要主动去做的意思,而是指一种“积极地认为,人生操之在我,我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一种态度。

    我们之所以会对他人感到依赖,本质上是没有承担起责任。当我们工作没做好的时候,总是责怪同事不配合,老板指令不清,数据找不到,反正理由有很多,好像只有自己的责任是最轻的。一个人要成长,脱离依赖性,第一件事就是挑起担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理解周围的人和事,不再抱怨。

    积极主动的人,并不是就不会碰到烦心事,只是他们明白,除非自己愿意,否则没人能够伤害到自己。要做到积极主动,就要用到“影响圈”工具。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工作,甚至国际局势等等,这些事情可以被列入“关注圈”中。关注圈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可以施加影响的,又叫“影响圈”。比如自己的子女和工作,另一个则相反,比如老板的脾气,以及中美关系,这些我们关注但没办法改变。

    积极主动的人,应该更多地关注影响圈里的内容,较为忽略其他的关注点,也就是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积聚能量,让影响圈扩大。比如,老板脾气差,我们改变不了,但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可以做到的。普通人的影响圈总是小于关注圈的,但久而久之,你的影响圈可能会变大,甚至超出关注圈,影响到整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所以,积极主动的人,就是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

    个人成功的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一个高效能的人,必然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最终想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高效能人士往往是成功者,但成功者不一定就高效。有的人赚得盆满钵满,却失去了很多,甚至婚姻破裂、亲子不和,等到年华老去,回首一看,却不胜唏嘘,后悔不已。这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终局是什么。

    要做到以终为始,可以使用“核心区”和“个人使命宣言”两个工具。

    所谓核心区,指的就是你一切思想观念的根源所在,从这个核心里,你能找到自己的力量、安全感、人生价值的方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景和价值观,比如乔布斯就想“改变世界”,而陶渊明只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都是对的,只要确保这是自己想要的终局。比如孙正义在翻杂志的时候,看到一张芯片的大图,顿时受到触动,泪流满面,决心成为IT时代的创业者。马云从美国回来后,相信“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互联网教父。这都是从自己的核心区出发,思考个人愿景、价值观、聪明才智,努力发挥想象力,敢于规划人生的结果。

    从核心区出发,我们可以编制自己的“个人使命宣言”,它就像个人宪法一样,是人生的总指导。无论你现在几岁,都可以找个安静的时间,给自己改写一次人生的剧本。我们现在的人生都夹杂了太多他人的期望,有一些期望是不符合我们的核心区的,那么,如果让你自己来写人生终局,会是怎么样的?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别人会怎么评价我们?社会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要经历怎样的终局,才不会后悔?要怎样才能像王阳明临终前一样,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求”的豁达言语?

    接下来再看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终局,并决心为人生负起责任。至此,我们对于什么是重要的,而什么不重要,已经一目了然了。

    但这还不够,因为事情总是有不同属性的。在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中,事物按照重要与否、紧急与否,被分为4个象限。我们总是被紧急的事情催促着前进,哪怕这些事情根本就不重要。所以,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提出,要把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授权给其他人做,自己优先处理紧急且重要的事情。

    但这其实有问题的,一些紧急且重要的事情,其重要性并不见得比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来得强。这就使得我们经常疲于应付重要但紧急的事情,这其实是“急事第一”而非“要事第一”。比如,明天就要交工作报告,这当然是紧急且重要的事情,但读书和锻炼,虽然重要但不紧急,其结果就是,在“急事第一”的思想下,很多人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我们要做的,是把更多权重放在“重要”这个因素上,往往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读书和锻炼,能给我们带来更长远的影响。

    另外就是可以使用待办事项清单,这是乔布斯和拿破仑·希尔常用的方法。也就是每天列出7件最重要的事,然后按重要性排序,从第一件事开始做,做完才着手进行下一件事。如果一整天都只能完成清单上那件最重要的事,那也是值得的。

    意识到自己应该对人生负责,开始仔细思考自己想要的人生以及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每天努力去做,就能达成个人领域的成功。接下来,我们的影响圈会扩大,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实现从个人独立到与他人互赖的关系,从“内圣”变成“外王”。

    这就是本书第二部分要讲的,实现公众领域的成功所要养成的3个习惯,它们分别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

    首先来看第一个习惯,双赢思维,它是人际关系中的最重要原则。人际交往的结果,无非是一输一赢、双输、双赢。高效能人士只追求双赢的结果。所以两个人合伙创业,可以发挥所长,把饼做大。任正非只占了华为很小的股份,绝大多数股份都让给了员工,结果华为成了美国都害怕的通信巨头。没有双赢思维的人,会认为自己所得的必然是别人失去的,反之亦然。所以,他们在合伙之初,就会为谁多占一点股份而吵得不可开交,结果就是一输一赢,团队也无法形成合力,他就算一个人独占所有股份,其价值还没有华为万分之一的股份值钱,所以,一输一赢的结果,往往会造成双输局面。双赢是一种思维习惯,只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慢慢培养。

    要养成双赢思维的习惯,还需要有第二个习惯,知彼解己,如果用一个比较好理解的词来解释,那就是“同理心”。

    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必需理性,无论是金融分析,还是写代码,都不能率性而为。然而在人际关系中则相反,人其实并非完全理性的,而是感情的动物,所以理性应该排在最末,不要“据理力争”,即使对方真的有错,也不可能被你说服。在人际关系中,应该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做一个让人舒服的人。

    要让人舒服,就要避免4种“自传式回应”,也就是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用一种错误的推己及人的方法来回应他人,即使我们的本心是好的,也会让人感到自以为是。

    这4种回应,一种是价值判断,也就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评判说话者,对方正在倾吐烦心事,我们就说他这里错了,那里不对,都是自己活该等等,这就让人没法畅所欲言。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观点,真心实意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在那个情形下的困难,这样才能理解对方。

    第二种回应是寻根究底,也就是喜欢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探查别人的隐私。比如对方倾吐自己的烦恼,有时候我们只需知道他有烦恼,大概是什么样的就行了,不应该刨根问底是怎么回事,不需要搞懂来龙去脉。对方要的可能只是一点安慰和理解,而我们不需要把细节都搞懂才可以安慰对方。

    第三种回应是好为人师,也就是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毕竟“忠言逆耳”,即使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对方不一定喜欢听,即使我们真的自认为当了一回好人,对方可不一定这么认为。父母和孩子沟通中,就很容易好为人师,总觉得自己年轻时候怎么样,但父母不知道孩子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和自己是不同的,一味照抄经验,可能既没用,又会让孩子们讨厌。

    第四种回应是自以为是,也就是喜欢根据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去衡量别人的行为和动机,严重点说就叫“小人之心”。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什么事,就断定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孩子考不好,父母就喜欢批评孩子“不好好学习,贪玩”之类,但事实上孩子可能很努力了,只是真的发挥失常而已。

    最后一个习惯是统合综效,它是人际互动中的最高级形式,也就是将人才组合成组织,在互相理解、合作共赢的原则下一起去完成共同目标。该习惯必需建立在前两个习惯的基础上,毕竟,如果没有共赢思维,别人喝汤你吃肉,这个组织就没有动力。同样,如果没有同理心,只懂得一味地依靠责骂就能推动下属,也是无法长久。

    要做到统合综效,就要懂得使用“力场模型”工具。我们可以把一个团队视为机器,就跟物理世界一样,也有动力和阻力。动力就是那些能够让团队积极前进的因素,而阻力则是那些消极、负面、情绪化、不合理的因素。任何组织要做成一件事,就要让动力大于阻力。

    但是,很多管理者过于关注动力,而忽视了阻力本身,他们不解的是,为什么奖金也不少,福利也不错,但员工还是无法积极工作。于是,他们变本加厉,过犹不及,请来培训师引入“狼性文化”,让员工大清早排队跳舞、喊口号,三天两头就搞团建,结果氛围越来越遭。其实,管理者应该多多关注阻力,比如员工可能觉得某些制度不合理,家里有急事不让请假,或者考核制度不公平等等。

    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人感到舒服,并秉承双赢思维,我们就能聚合一帮人才,一起干一件大事,这就是公众领域成功的秘密。然而,这还没有结束,因为世界是进化的,我们今天想通了一件事,可能过段时间就过时了,或者今天刚刚改正了一个缺点,过段时间又犯错而不自知。

    所以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来专门讲解不断自我提升和更新的习惯。

    正所谓“成功向内求”,无论是个人的成功,还是组织的成功,最重要的驱动力还是你自己,你是最重要的那项资产,只有自己不断更新、提高,个人和组织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成功的增长飞轮。所以古人云,要“每日三省”,就是这个道理。要提高自己,就要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4个方面入手。

    首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工作把自己累坏,非常不值得。一个高效能的人,必然懂得安排锻炼,注重营养均衡以及合理作息时间。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就表示,无论多忙,他总是保证8小时睡眠,因为这有利于他做出清楚的决定,才能让亚马逊走得更远。

    其次,要注意精神的成长。我们身处的社会过于复杂,每天都有潮水般的信息和观念涌入,冲击着我们的观念。那么,在社会的洪流中,我们能否坚守自己的原则,能否保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就非常重要。比如乔布斯就喜欢从东方的禅学中寻找宁静和灵感,而毛泽东同志则喜欢从祖国的雄伟河山中寻找激情,这也培养了他“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能力。

    接着,我们还要注意智力的成长,平时要坚持阅读和学习,不仅仅是专业书籍,包括文学巨著、名人传记,也都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有的人喜欢写作,通过和自己对话来深刻反省,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社会情感层面的进步。若说身体、精神和智力的进步只关乎自己,那么,社会情感层面的进步就关乎他人,毕竟,我们不是活在真空中的,都要与人交往甚至合作。我们要锻炼同理心,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努力寻找双赢的方法,做一个让大家喜欢的人。

    好了,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差不多了。我们学习的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讲的是如何通过养成7个习惯来实现成功的人生。

    在第一个部分,我们讲到了个人如何成功,如何从一个依赖他人、不肯承担责任的人,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独立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也就是说,我们要先承认,只有自己才能为人生负责,诚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就干脆多关心关心自己能改变的部分,不断扩大影响力。我们还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给自己写人生宣言,并明确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不要陷入每天“穷忙”的境地。

    当一个人变得成功时,他的影响力也会扩大,和其他人产生连接,他的个人成功也将扩展到公众领域,这就是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它包括的习惯有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我们在工作中要理性,但是在人际关系中,理性只能拍第三,品德和感情的重要性更甚。所以,我们不要自以为是,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对他人指指点点,而是带着同理心去理解他人。同时,无论和什么人来往,都要思考双赢的方法。最终,我们就可以聚拢一帮人才,一起做一件大事,这就是统合综效,是人际互动中的最高级形式。

    最后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讲到了不断提高、自我更新的重要性。毕竟,我们最重要的资产就是自己,我们要从身体、精神、智力和社会情感4个方面提高自己。

    本书说的7个方面,既然是习惯,就必须从当下开始,从小培养。就像种树一样,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细细浇灌。所以重要的不是我们是否懂得这几个道理,而是能不能制定一个计划,坚持做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真的得到了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效能人士的习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nv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