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放学后,儿子照常跟向老师打羽毛球,送完路队后,我去观看,恰巧向老师他们一年级组开会,我就充当了临时教练。
向老师临走之前布置每人挥拍50下。儿子挥拍很认真,小向也在完成他爸爸交代的任务。其余的三个教师子弟开始疯了,跑,跳,闹,吼,反正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热闹是有吸引力的,小向这孩子一看别人玩的这么嗨,他也有点儿心不在焉,一会就被其他人吸引走了,需要时刻提醒。
后来,我就把他和儿子拉我身边,跟他们讲:“向老师带你很用心,爸爸对你也是用尽了心思,你们跟别人不一样,(我看了看玩耍的几个孩子)我们都跟别人不一样,知道吗?” 聪明的两个孩儿认真练挥拍,投球,练习对打,坚持到结束。
那天看咖啡馆里一个老师说他家孩子的事儿,孩子五年级,班里抄袭答案的风气非常严重,今天考试各种抄袭,他还会生气的和前后桌的说他要举报老师,可是同学根本不怕(主要不怕老师,老师抓的很松),为此他很生气。他五年级刚转的学,从民办转公办。原来民办抓的紧,他也肯学,成绩挺好,公办双减之后他松懈很多,成绩也出现明显下滑,现在身边的同学抄袭频率高,分数就显得不公平了,他内心有意见的。
一个家长求助:该如何让孩子在这种抄袭风气中把握原则?如何让他处理这种事?他是这种答案在背后都不去看的孩子,可是一边是自己下滑的成绩,一边是好多不学而获的同学,担心久而久之这种风气会动摇他,我该让他怎么处理身边这种事呢?
我想说的是:这个有啥意见啊,毕业考能抄吗?抄出来的成绩自己能安心吗?别人怎样是别人的事情,做好自己就好。我很早就对我女儿说,在妈妈眼里,诚实的零分胜过抄袭的满分。我女儿很早也就知道我的态度和底线,很容易看开这类事情,考的再惨,也不会想着去投机取巧。
其实呢还可以换个视角看。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李镇西老师带一个班级,他对孩子要求很高,但是,孩子们发现,这是双标,其他班学生能做的事,他们班学生不能做。学生就问:凭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孩子就是这样:他可以不完成作业,为什么我就不行?诸如此类,背后有一个逻辑。那么猜猜看,李老师如何回应学生的质疑?
李老师说:我们和他们不一样。多么有力量的一句话。关键是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以及文化力量。此刻突然想起,曾经有个女孩告诉我,她被一群男生嘲笑,那个女孩的应对方式是,她从那群男生面前走过,她温柔而坚定地说——我允许你们这样对待我,同时,我想说,我深深的爱我自己。
魏老师说他现在当然不会这样处理,而是用另一种方式。
1-你未来会遇到许多类似的事情,重要的是,什么是对的事情?是非观非常重要。
2-在是非观的基础上,重要的是,你如何选择?你自己决定自己,还是在处境中随波逐流,怎样的选择,才是自由的选择,自主的选择?
3-我们怎样看待别人?是贬低、讽刺、排斥、举报,还是有底线地理解、适度地接纳、宽容?就像我们对待一个尿裤子的婴孩?许多类似问题的背后,可以当成能力问题来看(毕竟这跟校园欺凌还有本质的不同),要视为一种值得怜悯的不成熟状态。
这三句话,构成了一个理解与反应的教育结构,学校和家庭,都可以理解与尝试。
魏老师给了我很好的启发,这几个问题可以和孩子深入探讨,有了沟通的方向。
我女儿小时候也常问:…为什么她们就可以呢?我基本就是如是回答:“因为这个事,在我们家就是不行,因为一家和一家不一样,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我一直觉得我有点简单粗暴,但是孩子其实还是会慢慢明白的。
我们怎样看待别人?是贬低、讽刺、排斥、举报,还是有底线地理解、适度地接纳、宽容?有人又说如果让孩子去理解这个行为,那会不会是一种认同这不获而取的行为?再加之他对这事的反感,应该怎样告诉他接纳这种现象而不影响自己。
魏老师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是有坚定的价值观;宽以待人,是对人性有理解与接纳(当然,是有底线的,不是对作恶容忍,但这些事并不是作恶,性质不同)这种同理心同情心非常重要。是更高阶的思维和情感。
自己不抄别人的。别人抄自己的,不舒服就回绝。别人不理解,可以不解释,也可以解释。解释的时候,也不必说这是不对的,更多的表达感受:我不习惯,觉得很别扭,不是有意的。处理这个事和情商也很有关了,否则就成了我是君子,你们是小人。当然这些因人而异,因场景而异。但原则是固定的,我们以不解释我的原则,我也可以说明我的原则,但我不以我的原则评判和要求别人。例外总是关乎底线。比如你以强凌弱,欺负女同学,我僦可以介入。
跟孩子讨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价值观、分析能力与情商的过程。比如,我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今天的一切行动,指向什么?有些行为,似乎当下很受益,但是,长远的害处是什么?我们会受困于一些不好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捷径思维;同伴压力等)我们常常受困于虚荣攀比的功利主义中,受困于行为主义的功利思想,教育系统中的控制方法。
今天儿子的事儿,让我确信我跟对了人,期待自己认真学习,越来越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