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何时开始,我喜欢上了写诗。当我开始写诗,我越来越能体会一些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在所有的文学形式里面,诗歌是最能赋予人想象的。一首诗,可能一百个人看出了一百种意境。至于多少意境能被传送给读诗的人,似乎不是写诗人的初衷。写诗,是那一刹那情感的流露化成文字表达出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抒发。如果能遇上懂得的人,那就是写诗之外的收获了。
喜欢写诗之后,我也喜欢上了读诗。在众多的中国女诗人当中,我尤其喜欢林徽因。她虽称不上是伟大的诗人,但我觉得她是一个精灵。她的诗无处不透露出清澈、简单、隽永的文字以及女性细腻的观察、情感和智慧。至于她本人怎么看待写诗,她在散文《究竟怎么一回事》中这样说道:
“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种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沉浮,摸索自己内心所萦回,所着重的情感——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又一方面顺着直觉,认识,辨味,在眼前或记忆里官感所触遇的意象——颜色,形体,声音,动静,或细致,或亲切,或雄伟,或诧异;再一方面又追着理智探讨,剖析,理会这些不同的性质,……然后以语言文字经营,描画,表达这内心意象,情绪,理解……"
她在这篇文章中用了好多个”或可说”,到最后,她也不明白写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也罢,有时候文字的表达是苍白的。就让这么一回事各有各的说法吧!
每次读她的诗都像一股清风吹来,让人神清气爽。风过后,又能使人细细品味。她的诗有几个可爱的特点,我和大家分享一下:
1. 鲜明的画面感
2. 拟人手法
3. 重复强调
下面来赏析一下:
藤花前
——独过静心斋
紫藤花开了
轻轻的放着香
没有人知道......
紫藤花开了
轻轻地放着香,
没有人知道。
楼不管,曲廊不做声,
蓝天里白云行去,
池子一脉静;
水面散着浮萍,
水底下挂着倒影。
紫藤花开了
没有人知道!
蓝天白云行去,
小院,
无意中我走到花前。
轻香,风吹过
花心,
风吹过我,——
望着无语,紫色点。
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真想把它画下来。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描写得非常具体。一朵花静静地开了,此刻只有写诗者一人。她是多么注意到这朵花啊!以至于,旁边的所有物件都是静止的。“楼不管,曲廊不做声”,我们都知道是拟人,放在此处,这种氛围,我感受到一个天真无暇的女孩在俏皮地跟着大自然所有的生灵在说话。“紫色点”,是一个重要的颜色符号。我喜欢这首诗,就是因为这个“紫色点”,可能也是人们所说的“诗眼”吧。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也呆呆地想了很久......紫色点。
雨后天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草香,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像烟——
像烟。
在她的诗里,我喜欢她用的重复强调手法。一来,可以加深印象,让读者集中精力来锁定一个物体或者动作 ; 二来,掌控了读诗者的节奏。弹琴时候需要呼吸强弱,写诗也一样啊!这种小小的动作,让整首诗的效果大大提升。
山中一个夏夜
山中一个夏夜,深得
像没有底一样,
黑影,松林密密的;
周围没有点光亮。
对山闪着之一盏灯——两盏
像夜的眼,夜的眼在看!
满山的风蹑着脚
像是走路一样,
躲过了各处的枝叶
各处的草,不响。
单是流水,不断的在山谷上
石头的心,石头的口在唱。
均匀的一片静,罩下
像张软垂的幔帐。
疑问不见了,四角里
模糊,是梦在突窥探?
夜像在祈祷,无声的在期望
幽馥的虔诚在无声里布漫。
她有几首诗里都出现了“蹑着脚”这三个字。我说她可爱就可爱在这里了。不管是风也好,黄昏也好,“蹑着脚”足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动作,而这个描述极具喜感。不知道她是否很喜欢做这个动作,还是她自己很喜欢用这三个字?反而我这个无聊的读者却在这三个字上细细品了一番。
她的诗真的越品越有味,说她小清新也好,小资也好,我就是喜欢她字里行间中透露的真诚和恳挚。
而处于另外一个世界的她,不知是否知道此刻她的一个读者,傻傻地在敲打着关于她的文字......
-本文完-
夜莺
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