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从学岳阳楼记起,这句话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可能是考试默写诗句时考了太多次所以印象深刻。但当时只是觉得这两个对仗很工整,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这两个词,读起来似乎拥有磅礴的气势。后来越来越长的时间里,有了另一番体会。
我觉得大家好像很喜欢结论性的东西,一些东西,一些事件,道听途说了甲的观点后,便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从不喜爱去挖掘事件最原始的情况。
由此我们总爱对一些事情形成所谓的刻板印象,我们总爱说政府人员解决问题的态度一点都不鲜明,在对外的外交发言上,在面对公关处理的时候,总没有一些能够大快人心的言论,总是一半一半地讨论事情,由此也延伸出“官方”的这个网络词。所以出现态度鲜明的那些人,总会受人追捧,甚至成为网红、表情包。
但其实我们思考问题就是站在自己角度,以为自己看透了整个事件,以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要求别人,觉得对方应该以自己的这种方式解决问题,哪怕采用了其他解决方法,也得符合自己的观念。若别人没有做到如此,我们便不喜欢,或觉得与这个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们当然明白每个人观点不同是必然的,也不可能奢望大家想法一致,我们尽量能做的只能是相互理解。只有站在这一前提下才能够和平的谈判甚至理解每一个人想法,以致达到求同存异的发展方向。
我好像习惯地去讲结论的性的话语,但这样的话语其实并不能够让人信服,没有故事与分析,这样的结论性话语,只能是一些听起来“有道理”的话。只有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环境,各中滋味,这些结论性的话语才能感同身受。但越简单的道理越能够经得起推敲,它适用于所有条件,这也成为了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原则与前提。我们不可能预知所有的事件,但我们能建立起原则与规则,以便我们遇到事能够从容的解决问题。
小时候,八荣八耻就足以建立起最基础的原则,以为自己理解所有一切,甚至还能够用自己的原则与理论去开导哭泣的同学和朋友。慢慢长大,发现每个人内心的规则并不相同。同一个简单的善良品质因为不同的理解会变成伪善,虚伪。第一次内心的秩序受到了冲击时,那时候对善良只有一种理解,突如其来的另一种理解,也不知道如何解决。但在经历次很多次这样的内心冲击后,明白了这就是一种现象,理解了每个人就是会对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理解。再一次遇到与自己不同想法的人时尽量保持沉默,或者刻意躲避,因为不同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只要接受就好了。但是心情高涨的时候,还是觉得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与探讨中去掉那些不同中的错误思想,大家就应该保持一致的想法,去掉自身的因素,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保持一致的想法。
但客观的立场又到底是谁的立场,似乎是法制的立场,又似乎是圣人的立场,又似乎是人情的立场......我不知道,看完马克思后,只觉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句话能够解决所有矛盾。所以啊,这立场是法制的立场,又是圣人的立场,还是人情的立场。
所以还是回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你懂我想说什么吗,其实我也不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