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312小时,第2243日
阅读《中华远古史》
商王朝正是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的时代,当时的人们还继承着原始社会宗教迷信的若干传统。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中充满了神秘和恐怖,人力是无法与之抗衡的。于是对自然的迷信和崇拜的心理逐渐浓厚起来,使大自然都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超自然力量的神。如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甚至有火神、风神、雨神等。另外,为了依靠氏族集体劳动生产和与敌人作斗争,需要团结和加强血缘关系,于是又赋予共同祖先以神性。
商代尤其是在后半期,已经逐渐脱离氏族制而开始走向完全的阶级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改变,宗教思想也必然要改变。但是数千年来的传统习俗,不是轻易地一下子就能废除的。经济基础尽管已经发生变化,而作为上层建筑的宗教信仰,往往还要经过长期的延续。所以,在商人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他们仍会保留一些前一阶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识,当然这时在人们的意识中是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自然神和祖先神。
占卜用龟甲兽骨,据说这是沟通人和神的工具。占卜的吉凶体现着神和祖先的意旨。为了祈求祖先的保佑,就要经常祭祀。祭祀实是人们用祭物来收买鬼神。他们幻想鬼神受了人们的礼物,就会以赐福来报答他们。这就是为什么卜辞中会出现那么多的祭祀记载。
商人的迷信鬼神,经过长期的事实验证,逐渐使他们看到风雨不验、丰歉不时、祸福不灵的现象。商代晚期商王对鬼神的灵验已有所窥穿,故武乙敢于“射天”,帝辛也敢“慢于鬼神”。可是,另一方面商代的统治阶级又发现,可以借用鬼神迷信作为麻痹和驯服人民的工具,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商人的上帝从很早之日起,就是统治者欺骗和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了。由此可见,商代的宗教信仰,源于人智之愚昧,对自然的危害无力抵抗而产生;而宗教的长期延续,则是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地利用,有时甚至故意夸大其神力,使之为其巩固统治的目的服务。
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分工更加扩大,青铜文化已有高度发展。在大批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王室和贵族对其他部族经常进行掠夺财富和人口的战争,并流行用战俘或奴隶祭祀和殉葬的风俗,阶级矛盾很突出。联系其他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我们可以充分说明,当时已迈进了阶级社会的第一个阶段。这是不以人意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商代的奴隶制很快就走到了它的尽头。加以最后的商王纣是个骄奢淫逸之主,史载他不以国事为重,而是“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天天过着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更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崩溃,阶级矛盾也更趋尖锐了。就在这危机四伏之时,富有朝气的周族,挟其新兴蓬勃之势东征,商王朝及其奴隶制度,便同时寿终正寝了。
前引《国语·鲁语》柳下季之言,谓夏衰之后,周弃接着兴起。他不说夏亡商兴,而特别举出周来。可见周的始祖弃属于夏族,这才说夏族虽然衰亡,但夏是后继有人的。周人自己经常说是夏裔,见于周初记载的,
早在30年代钱宾四先生就曾提出,先周族最初的根据地不在陕西,而在今山西黄河之东。我们从周人自称是夏后,可能是夏的一个分支,而夏迹又多在山西、河南两地观之,则周人最早的渊源,似也应在山西、河南一带。因之钱先生之说甚有可能。所以,国内外的史学界采用或者相信此说的逐渐增多
这些少数族都在山西境内,远在商代末年,周人连年与晋地的戎狄进行战争。先周之族这时已迁居于陕西岐山,与山西距离遥远。假如山西南部这二带没有周族的土地,王季为何劳师远征?这是不可理解的。可是,我们若想到先周族本为居山西的夏族一分支,夏亡后,周族主力虽已西迁,但必仍有部分居民留在山西一带,作为周族原居地之留守者。王季以此为根据地连年向诸戎展开战争,扩充其东方的势力。这样,王季与山西诸戎的连年战争就可以理解了。
姬姓之族多在山西,与姬姓关系最密切的姜姓之族,从古史上看,最初也多在山西。姜姓的古部族最著者有齐、许、申、吕四国。四国的渊源均来自四岳。
从这段史文中可知,姜姓的齐、许、申、吕,都出自四岳,并且与传说上的共工有关系。若知道共工建国的地方和四岳的所在,姜姓部族最初的根据地,自然也就推知了。徐旭生先生曾考古地名,水以共名者三:一在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一在今山西芮城县界,离黄河东曲处不远;一在今河南新安县界内,去“莘、虢之间”不远。国以共为名者二:一在今陕西泾川县与灵台县之间;一在今河南北部的辉县。
姜姓的齐、许、申、吕等国源于山西霍太山一带,但春秋以前,他们的主要族众早已迁出山西。当然在他们迁徙时,可能有部分遗民仍留在山西境。春秋时晋人有吕甥、吕相,地名有吕乡、吕城(霍县附近)。建国于山东的齐国,原出自吕国,如其始祖太公望曰吕尚,其子丁公曰吕伋(《尚书·顾命》亦有吕伋),还是用最早居地名为氏。
后稷的时代,我们已论定是在夏末商初(参见本章第一节)。我们又知道,后稷以前的周族基本上还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可是同时代的夏族,早已是父系氏族社会了。由此可以推证,周虽然与夏为同族,但其社会发展阶段相差悬远,所以周族不可能是夏族的正支,很可能是夏族的一个分支
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学者们发现商王武丁以后的礼典,有一种“特祭其所自出之先王,而非所自出之先王则不与者”。也就是合祭一系列的直系先祖,一世只祭一人,而无旁支。若把这种祭祀的卜辞归纳起来,得自上甲至武乙二十世的先公先王,就是一世一人,祖孙父子相承。这些直系先公先王,商人称之为“大示”,祭祀时则在“大宗”(大的宗庙)。
周族是一个古老的姬姓氏族,很早就和姜姓氏族组成了部落联盟,周的始祖弃就是有邰氏的姜姓女子姜嫄所生。姬、姜世代通婚,一直延续到西周春秋之世。《诗经·大雅·思齐》谓“思媚周姜,京室之妇”,这是说周太王姜姓之妃。春秋时姬姓的鲁公有夫人如齐姜、哀姜、孟姜等等多为姜姓;而齐的国君夫人则如王姬、蔡姬、卫姬等等多为姬姓,这就是姬、姜两姓长期通婚的历史证明。当然,在周族建国之前的先周时代还是氏族社会,姬、姜通婚表示着两个不同氏族的联盟。自西周以来,周族进入阶级社会,这种氏族社会形成的姜、姬联姻的传统仍长期地延续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