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董洪涛之文
唐朝百丈大智禅师二十条丛林要则中的第四条强调:“疾病以减食为汤药”。此话甚有至理。试分析如下:
有人认为,生病了,肯定会营养不良,一定要大吃大喝,这样才有助于康复。甚至劝的人还会说:“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饭怎么行呢!”事实上,大吃大喝不但无益于康复,甚至会加重病情。

生病了,意味着人体的阴阳失调了,脏腑失衡了,治疗的关键,即是要使阴阳平衡,使脏腑和谐。怎么办呢?减食是第一要义。
生病了往往不想吃饭,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反应。为什么不想吃?因为脾胃太累了,想休息一下。若硬要坚持吃,脾胃只能忍辱负重,虽然吃了,但可能运化失司,甚至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中土不和,病情加重。由此说,患病后若不想吃饭,那就饿着。饿一饿,让脾胃多休息,这样康复地会更快些。
明清两代的皇室子弟生了病,太医往往让其挨饿;寺庙里修行的僧人如果生病了,也会被要求减食甚至禁食——这并非虐待或者歧视,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疗病方法。
我们自己也有感觉,平时吃饱了,就变得慵懒,什么也不想干,也不想思考,只想呆坐着。为什么呢?因为刚吃饱饭的时候,是身体各项生理机能最弱的时候,此时人体阳气全部内敛于脾胃中焦,去努力运化食物。因为阳气内敛于中焦,清阳就会不升,当然精神就不振奋。
反过来,当人在挨饿时,阳气反而能正常输布于全身,并激起身体每一个组织细胞的活力。那时充满干劲,精神抖擞。
今时,我们天天有饭吃,日日饱食终日,其实,这样对健康并无好处,而且,也容易让人失去奋斗精神。
张仲景提到一种病,叫“食复”。就是大病初愈,因为吃了点好的,又复发了。因为阳气好不容易通畅了周身,因为吃了好的,阳气又内敛到脾胃了,周身阳气不能宣畅了,以至于病情复发。
治疗大病,不但建议少食,我还建议多素少肉。因为过多食肉也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不利于康复。


千万别拿营养来分析,需知,吃到肚子里的,不见得会变成身体的营养成分。食物要变成营养,还需要脾阳运化,而生病的人往往脾阳不足,运化功能下降。由此说,在脾阳不振的情况下过多吃饭,不但补充不了营养,更可能加重脾阳之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