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杜之交

李杜之交

作者: 龙_隆 | 来源:发表于2023-10-30 07:30 被阅读0次

    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风格迥异,一个是浪漫主义至上,一个是现实主义为根。一个抬头眺望苍山翠柏,挥挥衣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个深深植根于黄色大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相较李白的飘逸,李白难为杜甫之沉郁。

    作品、为人风格的不同,并未影响二人成为精神上的至交。其实,翻翻史书,我们可以发现,两人相处的时间,不过从公元744年春天到745年冬天这一段短暂时光。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神都洛阳。彼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当时,李白名满天下,杜甫小有名气。二人这一年秋,携手同游宋梁(今开封、商丘一带);次年,李白与杜甫在东鲁再次同游。短短一年,两次结伴而行,寻访隐士高人,情感愈深。

    李白写道:“饭颗山头逢杜甫, 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赠杜甫》)

    杜甫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二人分别时,李白作《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自此,二人再也无缘相见,直到十二年后,公元757年,李白因站队错误而入狱,杜甫时任左拾遗的小官。李白的朋友圈坚决与之划清了界限,但身单力薄的杜甫却选择了——不。

    在李白被判流放之刑之时,杜甫流寓秦州,地处偏远,消息闭塞,误以为朋友遭遇极刑,伤心欲绝,写下《梦李白》: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虽然写得不合时宜,因为李白于流放途中,遇到唐肃宗的大赦令后,又活了三年,但二者友情,可见一斑。

    公元759年的秋天,杜甫终于知道李白流放途中,遇赦而回的消息,高兴之余,仍然担忧,随即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提笔写下《天末怀李白》,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表达了杜甫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公元761年,李杜分别已有16年了,想起许久没见李白了,杜甫又写下《不见》一诗,遥赠知己,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后世将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以二人短暂相聚、长期的异地之“恋”,却情深义重,名至实归。

    当然也有人说,李杜友情,纯属杜甫的“单相思”,证据就是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洋洋洒洒数十首,而李白仅仅寥寥几首。

    不敢说二人交往究竟如何,只是个人以为,人的性格有粗犷与细腻之分,如李白大碗喝酒,仗剑走天涯的豪爽性格,应该是朋友遍天下,所以你让他关注每个朋友的心情波动,或许有些苛求;而性格颇有几分内向,与人交往慎重,朋友可能不多,但每一个,都应是精挑细选,所以说重视度自然更高。这,大概就是二者交往的不同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杜之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vl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