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 世族家庭的人际网络I:嫁祸说 ~ 课后作业
——————————————————————————————————————
在前三周的课程中,老师已阐述过曹雪芹的家世背景,与其所处之阶级的基本精神。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则将直接面对到世家中细密交织的人际网络,以及在这样世家大族中,细腻而真实的情感与事理。《红楼梦》是一部真正的贵族叙事,在曹雪芹笔下,深深怀念着他所经历过的这样一种精英阶层最美好的品德。不论是在上位者,或是谨守分际却又实在地反映出与主子辈相似性情的下层阶级,他们对于礼法的谨守,是精神上的内化,并且从而体现出精英与贵族文化最高贵的光辉。礼法本出于人情,立基于人性之上却又更升华了人性,结晶成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高度。作为现代人,我们何妨谈谈,这个课程呈现了什么样的贵族文化?这个理解,是否让你重新评断了宝钗「嫁祸」、袭人「告密」的认知,又是如何地去评价这样的表现?而「情/礼兼备的爱情观」,在现代讲求自由恋爱的风气中,是否能够焕发出新的光彩?最后请你谈谈,贵族的礼法与古人的情感观,在现代是否能找到新的安身立命之所,融合古今,创造出独属于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质,进一步形成「新的贵族」?
当时的贵族恪守礼教,规矩等级严格区分,实际上是便于管理的,尤其对于庞大的家族而言。
宝钗的“嫁祸”也是无可厚非,只不过玩了点小技巧,让自己不沾惹事情。其实让丫鬟知道是自己偷听了也没什么关系,丫鬟对自己是毫无威胁可言的,只是不想与这些是非有什么关系,我看来也是一种“洁癖”。“嫁祸”显得小题大做了,本身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袭人的“告密”,她添油加醋歪曲事实的可能并不大。即使真的和王夫人“打小报告”,从贵族文化的视角看,袭人的行径更像是魏征的谏言,是为了家族的延续,是想让宝玉走上当时社会的“正轨”。
说到爱情,那时个人的命运似乎是既定的,男子读书考取功名或者世袭爵位,走当官的路;女子到了婚嫁年纪,许配给门当户对的人家,大的家族之间联姻。情礼兼备的爱情,觉得在现代很难实现了,大家都没那么小心翼翼了。当然依然会有如宝黛般的爱情,青梅竹马,更多只是心内的向往。
贵族的礼法与古人的感情观,一部分还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人大都是很孝顺的,也是礼法的功劳,这方面的规矩我觉得就可以成为现代的礼仪。与时俱进,强调自由也必不可少,古今融汇,我相信可以形成“新的贵族”。
——————————————————————————————————————
试说明老师如何论证宝钗在面对金钏儿之死时的表现并非「无情」?这样的人生态度在书中也多有体现,试再举一例以说明之,并谈谈你是否赞同老师对宝钗的评价,以及同意或反对的理由。
首先宝钗是对整件事不甚了解的,与金钏儿之间也无多少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相干的人,自然没有多少情感可言。再者宝钗是特别理性的人,事情既然已经发生,死者已死,更重要的是劝慰生者,宝钗的做法是十分合乎情理的,她分得清主次轻重。自然,生命诚可贵,但是在那个时代,丫鬟的性命在主家这里是微不足道的,主家甚至可以掌握下人的生死。宝钗关注的更多是现世的安稳,是活着的人的感受。“无情”是以当今的价值观来评判的,强加到宝钗头上是不适宜的。
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走一事中,宝钗依然是这样的人生态度。且看原文「薛姨妈便对宝钗说道:“我的儿,你听见了没有?你珍大嫂子的妹妹三姑娘,他不是已经许定给你哥哥的义弟柳湘莲了么,不知为什么自刎了。那柳湘莲也不知往那里去了。真正奇怪的事,叫人意想不到。”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宝钗的个性、想法展露无遗,提倡不做过多无谓的伤感。
老师的说法我是赞成的,我们应该尽量回归到当时的社会来看待这些人物,客观理性的对待事情,而不是以主观意愿,戴上自己喜好的眼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