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讲述了1939-1949之间通胀的发展过程。作者的描述非常细致,数据丰富。不过可惜我不是经济学专业人士,因而读起来颇感枯燥。
然而作者的描写还是给了我很多新的感受,下面就我感受到的方面记录一下。
1、关于日本侵略
只是书中一个很小的内容,毕竟作者主要是写当时的国民政府的作为。但毕竟日本侵略是当时的大环境,不可能不提。
侵略者在敌占区开设银行,发行新币的同时回收法币。然后拿着法币去外汇交易市场换取外汇,既增强了自己,又打击了国民政府。
侵略者在华北投资了9亿多日元来发展经济,但在华南只投入了约2亿。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侵略者是打算在弱势时放弃华南,因而不愿意在华南投资太多。
在1943、1944年,东北经济的产出达到历史最高峰。
1945后,苏联从东北撤出时,以“战利品”的名义,拆走了大量关键设备和物资,导致东北的生产能力大幅下降。
2、通胀原因
书中看,从1911年起,历届政府就一直在保持赤字。不过在1935年之前,一直是银本位的,因而货币的价格随着国际银价而波动,并没有大的通胀发生。
1927年之后,国民党的控制比较稳固了,但并没有很好的改革财税制度,中央财政完全基于大城市的间接税:关税、盐税和统税。同时,中央财政一直是赤字,经费都被挥霍在战争中,没有有效的制度、经济建设。
虽然随着自然经济的发展,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也在缓慢改善。但国民党并为抓紧时间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从而改善政府的收支。结果当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开始的时候,国民政府只能仓促应战。日本占据了大城市、华北、华南,导致国民政府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工业能力、外部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也没有能够及时调整财税政策,而是一味的通过货币超发的方式来为备战筹资。这种片面的“印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通胀,作者认为,这种恶性通胀,是导致国民政府最终覆灭的主要原因。
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巨额费用。这个经费自然最终会落到全体国民头上。合理的分配这个负担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认为,建立一个合理的直接税制度,让国民依据各自的负担能力来分担战争费用才是正确的方法。而国民政府一直没有建立这样一个税收体系,一直通过直接从央行透支的方式来筹资,光有支出没有收入,这种方式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按照书中的数据,对于公务员、教师、农民群体的剥夺效应最为严重,商人和投机者则获利最大。通胀——囤积——通胀 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有条件获得贷款的、有条件囤积物资的、有条件获得交通工具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收获暴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