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孩从小就会面临一个难题,是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可以称之为“清北难题”。从一个角度来说这未必是坏事,体现了中国对于教育的重视,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
但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个英国人会问自己的孩子是想上牛津还是想上剑桥吗?恐怕未必。中国人习惯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人物品而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所以你上清华上北大是给父母上的,孩子在这个语境下被物化了。
这话的意思不是说英国教育竞争不激烈,也不是说中国父母对孩子不好,而是说中西对于孩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同。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往往不会在心理上给予应有的尊重,孩子想关自己房间的门有一个独立的空间都不让,孩子不受尊重当然不开心,父母还挺委屈,说我给你好吃好喝供着,到头来你跟我还不亲,其实所谓抚养孩子,不只是物质上给吃给穿就是扶养,那是在养宠物。人不是宠物,尊重对于一个人来说也很重要,但是很多中国家长囿于传统文化和自身经验不懂这个道理。
这就反映了中西自由观的不同。中国传统观念下对自由的看法比较极端,一种是说我们没有自由,一种是非要说有自由的话,我们就认为自由是胡来。这和西方就不同,你看《唐顿庄园》,一战的时候一个普通的英国公民都能主动给没饭吃的退役士兵提供食物,当然不排除影视作品中有美化的成分,但是这至少也说明了自由的人是道德的,只有一个自由民才能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当然这不是说中国人没自由没责任感,文化不同而已。
在中国的文化下,孩子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家长的,在自己成家之前家长对于孩子有很大的掌控力,所以孩子不自由,到了大学终于有自由了,怎么学会正确使用这种自由也是对于中国孩子的一个挑战。
“清北难题”的本质不是教育问题,而是个人的自由意志如何可能,能否选择自己怎样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有必要做一个对比,普通的西方年轻人可能不是挣钱最多的,但是承受的压力比中国年轻人要小,可以努力争取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一个同性恋不必承担白眼,玩多米诺骨牌滑板单车音乐不会被家长说成是不务正业。最近很火的佛系生活实质上就是后现代主义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的一种消极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