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放大自己的问题,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会被别人注意到,总觉得自己是受人瞩目的主角。
这就是聚光灯效应。
举个例子,有个学生,被选为学生代表,需要在毕业典礼上,登台演讲,台下则是全系的师生。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是自豪的,毕竟这是对自己努力学习的一种肯定。觉得自己在毕业典礼上,将会是耀眼的,受人瞩目的。而越是这样想,就会要求自己做得更完美,生怕出一点差错,继而就出现紧张,紧张将会导致失误率提升。而在毕业典礼当天,看着别人演讲的同时,他发现,台下的学生,也并非都在认真听,很多人根本连头也不抬,并不关心台上的同学在讲什么,所以自己也就慢慢调整好心态,正常发挥。
比如,你剪了个新发型,感觉很好看,兴致勃勃地在同事面前展示。
比如,两天没洗头,感觉自己脏兮兮,走到哪都觉得自己丑爆了。
比如,在地铁上没憋住,放了个屁,别人还没做出啥反应,自己就先憋红了脸。
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要比别人实际给予的高得多。
事实上,就算自己真的在某个公共场合出丑了,也不必放在心上。不信,你可以问问自己身边的人,谁还记得你多年前出丑的事。人类大脑中的记忆是通过神经元连结形成的,神经元连结会随着使用次数减少和时间的推移而断开,也就忘了那件事。所以,即便自己无法忘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囧事,也可以放宽心,毕竟别人是没那么多闲工夫去记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的。
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可以把自己从聚光灯效应中拉出来,那便是给自己戴上「人格面具」,给自己戴上不同的面具,去适应社会中的不同角色。
比如,古代四代美男之一的兰陵王,平日是一个相貌柔美的美男子,而戴上面具上了战场,则变得英勇残暴(只是做个比喻,请勿考究正史)。
比如,演员,他们每部戏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过着别人的人生,各种角色各种性格,赤胆忠心、阴险狡诈、悲欢离合、温文尔雅,亦或是暴躁易怒。但现实中,他们是这样的性格吗?显然不是,那只是他们所演绎出来的。
是否你会给自己设下一个固有的形象,时刻约束着自己,就像不能大声嚷嚷、不能在别人面前扮丑、不能让人看到自己蓬头垢发的样子。必须时刻保持一种端庄、文质彬彬的形象,有人会觉得痛苦,那要如何冲破这个枷锁呢?
如果你也想拥有自己的「人格面具」,可以通过对着镜子演讲来训练,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摆脱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固有框架,你也可以是一个「那样」的人,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自己的。从此活得精彩,告别那个「黑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