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

作者: 浅川73 | 来源:发表于2017-09-15 15:09 被阅读10次

社会学,或者说社会科学,虽然不及自然科学那么“有用”,那么显而易见,但我深知它的魅力。但又为何,我仍在排斥?或许是一个阶段的问题,或许是畏难情绪的原因,又或许,是和考研结合在一起的焦虑与无助感所致。但我真的了解它吗?否。真·否。

开学以来20多天,几乎天天被杂事琐事所笼罩,心竟然一点儿都不静,似乎有些飘飘然了。现在觉得手机,于我来说仅仅是个无聊的不能再无聊的工具了。无聊到我一点儿也不想碰它。又为什么会心慌,会觉得生活很乱?因为无节制的琐事,有些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与满足感,但静下心来只觉得自己更加无知和浅薄。

当图书馆不再有我早起的座位时,当看到对面的同学很认真时,当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有多low逼的时候,当眼看着时间一点一点流去的时候,我很焦虑,与难过。我已体会过忙碌的生活,枯燥的学习,当我放眼望去的时候,才发现它们的美。教师资格证不难,我很容易理解但我却心不静的时候。我欣慰我可以做更多不同的事并且做好,可我惭愧基础的浅薄,奔奔忙忙不过空壳一个,一击就破。我更惭愧与盼望我能突破最难的一件事,好好学习与坚持不懈。就差这个了,HDY,它们是你内心最大的安定,岁月不待人,你还要等多久?我追求知识因为我的浅薄。

我又为何要害怕无人分享?世界丰富多彩,圈子环境在于自己。关于分享与输出的考量,①手写②打字。只要有想法,为什么不记录,与其等待那个相同相类似的友人,不如安定自己的内心。而且必须输出了,用知识赢得财富,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为名利,只为快乐,但到最后,我既快乐又有某些物质获得。日记本,记事本,简书。请勿纠结。

关于学习与考研。学习是一生的事业,考研是一道小小的坎。书有很多,但要学会分辨与权衡。人最快乐的是因为可以不断求知。所以它们是神圣的。社会学的理论正如哲学的发展一样,都处在不断批驳与进步之中,但各个阶段各有其美。大部分的社会学科我认为都是这样。无论从单个学科的纵向发展来看,还是说横向的观看各个学科,时间与类别的完美交融对个人的成长都是最为曼妙的体验。所以不要嫌它多,它有精华之处;不要嫌它少,它够你用一生去探索。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去了解世界获得知识,所以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考研,去畏难呢?需要的是勇气与毅力,而不是无尽的思索与时不时的焦虑。

再说对于社科的了解与爱。有多少呢?并不知道。因为并没有去了解多少。作为一个文科生活在世上,总得有点儿小目标吧,既然考研不是为了工作是为了读书,那么总该有些什么雄心壮志吧。比如:在研究生毕业前基本搞懂社科的框架大体内涵?比如明白自己更多?比如努力去找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出世与入世的适应点?当我今天看教师资格证书中看到卢梭的一句话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我强烈地感受到社会科学给我带来的心灵触动,我就突然意识到我无比的浅薄、无知与傲慢。真切有了想哭的冲动。既然还没有开始,又何不开始?相信我,它不会让你失望的,非自然科学都是有灵魂的,你要把心交与它们,你们的灵魂才能产生共鸣。为什么不想想,等你开始工作之前,已经沉淀了太多前人智慧的思考与自我意识的成长。其他外在的东西,又能算的了什么呢?去接触吧,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我从心里明白,你们彼此都不会让彼此失望。

最后一点点时间规划上的杂事——修手机、918交稿、公开课、六级教师心理、科研立项大创、论文和考研。其实不算什么吧,在心灵得到忏悔与导向之后。

——————2017.9.14(四)19:40文字初稿

补记:

①歧视因为偏见,偏见因为无知——一位RDQH朋友脱口而出的,点醒作用

②文字初稿最能抒发情感,得到宣泄,二次手机输入后,感觉情感变了许多

③电脑输入应该比手机舒服吧,我输入一共用了30多分钟

——————2017.9.14(四)20:17手机终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忏悔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gssxtx.html